本书共分导论、主体和结论三部分,其中主体部分凡五章,每章间存在相互交织、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章介绍了抗日战争前边区乡村环境,并追溯了抗战前党组织的运行状况。第二章考察了抗日战争时期在边区乡村党组织重构中党员队伍、组织规模的扩大等。第三章从乡村党员的社会构成、身份构成和支部教育方面,分析了党员群体的基本状况,说明边区乡村党组织确立了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基础,但这并不必然组织所期望的党员素质和乡村农民现实利益的满足上。第四章以乡村党员干部群体为对象,从乡村党员干部群体的社会成份、任用与流动、纪律执行和工作效能的角度,探讨了乡村干部群体的基本形态,分析了乡村党组织的干部政策和路线在实践中运作。第五章从党组织构群关系出发,围绕乡村动员和政权改造及其建立乡村统一战线工作,深入揭示党群密切关系的形成及其内部调适、协商的复杂纠葛,从而揭示出乡村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终奠定了以后赢得抗战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社会基础。在上述探讨中,没有回避当时中组织遇到的各种挑战,而是力图通过实证分析揭示结其在当时艰难环境中获取的经验、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