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一、二章,在分析贫困的定义及概念的时空特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基础上阐述贫困与贫困的理论,并从个人素质论、地缘经济论、文化生成论、政治影响论等几个角度来认识贫困,进而介绍和评价亚当·斯密、罗尔斯、阿马蒂亚·森的贫困和反贫困理论。 第三、四章通过对贫困现象的描述,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包括东西差距、城乡差距、阶层差距及穷人与富人的差距等方面。作者认为,中国发展失衡的问题非常严重,这固然有历史原因,但主要是长期实行赶超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流弊。 第五章着重于社会领域的分析,从几个角度探讨社会领域贫困现象的解决途径,包括人口环境、性别、年龄、职业、出身等自然先在因素及文化教育、医疗健康、科技发展、国防军工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等文化和社会因素,并分析其与贫困的关系。 第六章着重其更深层的政治、政府公共管理等方面,指出贫困在市场运行中产生,扶贫是政府应履行的责任。认为在政府扶贫过程中,应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关系,重点进行公共财政、税收和管理改革,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制,结合中国的现实打造新型政府,处理好不平衡发展中的“三大差别”,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消灭在发展中。 zui后一章是对中国反贫困纲领与实践的反思。通过对经济发展两个阶段的特征比较,高度评价邓小平的反贫困思想,认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历史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