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宏,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版本目录学、比较文献学、美术文献与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史记精读》《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沈周年谱》《诗画合璧史丛考》等。 在复旦大学多次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史记》精读”课程,深受学生好评;2018年在喜马拉雅FM开设线上课程“《史记》精讲”,收获二百万收听量,受到众多听众的由衷喜爱。本书的主体,是1992年刊行的拙作《漫话二十四孝》的修订版;现在的书名《“孝”与中华传统》,是出版社考虑到受众的需要新拟的。一本通俗读物过了二十八年,照理是没有多少重版的价值的,但近年传统文化以一种特异之姿在中国社会重新受到重视,“孝”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伦理,也成为学术思想界乃至大众重新关注的话题,以此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版的这本小书,也就有了重新受读者检阅批评的理由和机会。遗憾的是我已多年未涉足相关课题的研习,所能做的,只是对旧作做一点有限的删改增补,并把2007年应邀在上海美术馆所作的一次讲座的文稿,作为附录收入此书,这是首先要向读者诸君说明和致歉的。 1992年版的《漫话二十四孝》,是我个人著述生涯中出版的第一本独立撰写的书,选题是当时上海文化出版社资深编辑戴俊先生给我的命题作文。当年的责任编辑、现在已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的陈征先生,曾为这本小书初稿里的若干内容,冒着酷暑专程来复旦和我这个小字辈商讨;此次重版,也是他提议的。新版责任编辑胡艳秋女士,为此次重版做了许多具体细致的工作。此外,金文京教授、范景中教授、梁颖先生、来颖燕女士等,在我开展相关课题的研习时给予了多方面的指教和帮助,凡此都是我要表示由衷感谢的。令人不免伤感的是,最早提示我做二十四孝研究的戴俊先生,已于2011年不幸辞世,我无法持这本依然不成熟的修订版小书,再向这位睿智而又热忱的前辈请益了。 二十八年前拙作初版时,我的身份只是单纯的为人子,所以落笔之际,对于“孝”是批评多于理解;现在旧作重版,我已为人父,对于“孝”及其与中华传统的复杂关联,有了更具体入微的体认。我依然对“二十四孝”作为传统伦理样板是否具有持久的有效性,抱有高度的怀疑,不过同时也确信,我们今天需要且能够对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伦理,在不变更其积淀深厚的历史名称的前提下,就其内涵作一基于人道立场的合乎人性和人情的现代转换。 陈正宏 2020年3月于双寅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