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生命和生活,因何而宝贵? 有人认为,人类创造的所有概念,除了“存在”,其他都是分类,只有“存在”这东西包罗万象,甚至“虚无”、“空”、“宇宙起源”等概念,都可以说是一种存在。生命体或者非生命体,衣、食、住、行,悲、欢、离、合,首先是一种存在,存在是一切讨论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他无从谈起。所以不加评判、如其所是地看待万事万物,就是“存在即合理”的真义。 每个人的生活,首先是一个巨大的存在,能够作为一个人,来到世界,感知生活的存在,感知自身的存在,感知世界的存在,可能是修了几世的造化。如果自恋一点看,我们各自的世界,从出生的那一刻,才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存在,正如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观点:“神奇的不是这个世界样貌如何,而是它居然蓦然(咔嚓一下)存在了,这个事实!”也因此,对我们人类来说,最重要的感觉就是自己这个生命的“存在感”,这个存在感可能通过拥有某些东西而感知,通过自主决定所做的事及成就而感知,通过与其他人或生命的连接来感知,通过自己身体的感觉来感知,或者通过自己的精神成长和觉悟来感知,身体和内心的感知,是对内在自我的感知。 人生包含生命和生活两个部分,内在部分是生命,外在部分是生活,生活与生命又互相参与,融为一体,可以说生命表达为生活,生活塑造了新的生命。生命是内在的,随着岁月生长变化存储和积累,就像一棵生长了200年,甚至2000年的参天大树,你说这个树的童年,1岁时,10岁时的那个小树哪里去了?对,当然没有消失,仍然合并在此时此地这大树的身体里。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当我成为风华少年,成熟中年,耄耋老者,那1岁的我,10岁的我,难道就消失了吗?生命的内在发生,虽然肉眼看起来轮廓简单,在显微镜下却异常复杂、井然有序、神奇无比。现代生态科学、生命科学、人体科学、心理科学,为我们揭示了许多生命发生的内在机理,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反相成,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生殖泌尿系统配合默契,妙不可言。 生活却不断发生,瞬间消失在外,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只有在一些貌似静止的环境或时刻,我们才能体会到一点生活的停留,比如徜徉在辽阔的原野,伫立在高山之巅,沉醉在爱情里,或者在电视里看到中国的张家界、美国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那样壮观画面的时候。另外,生活也有秩序稳定的一面,比如我们每天上班走的路常常比较固定,我们爱吃的食物也就那么几样,草木荣枯四季轮回,每个季节我们的衣着、活动也很相似,正所谓“天道有常,世事无常”。 生活和生命,像一片广袤田野里生长的植物。如果我们希望生命茁壮而美丽,首先要有饱满的种子(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同时还要用心规划这空空的生活田野。生命的种子,可以有三分之一,是经过整齐播种,井然有序的;三分之一是随意播撒的;还有三分之一是任凭老天赐予的。这样,生长在生活田野里的生命,既有让我们安心踏实的部分,也有意料之外的部分,是我们留给生活的空间和可能。 P4-5 像中年人一样忘掉生命的意义,还是保持赤子之心去发现生活之美?这本书,可以带你去了解俗世生活的意义。 ————推荐网友:大湖未漾 散文的形式和亲切的文笔,鲜活的标本与例证,一段段智者的妙语,让读者在笑与泪之间,找到自己人生解释的些许脉络。 ————推荐网友:晓溪 活在这个世界并非我们的选择,而对人生的思辨,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好,更安心。 ————推荐网友:五色暖茶 有生以来,读过不计其数的书,但自己酝酿和完成一部还是第一次。对于未曾经历的事,开始之前总抱着极大的好奇和热情,中间或缜密或大胆的规划,按部就班地推进、为难不定的取舍、反复地修改校正,接近出版时刻,那又怎样和不过如此的虚无感,都是真实的经历,像极了一场方向清楚、但道路不明的探索式旅行。 虽然,汲汲无名的作者,平庸无奇的文笔,包罗万象又浅尝辄止的内容,注定本书不会引起太大社会影响,但本书的出版还是包含了许多人不同程度的付出和关注,从书的名字、结构到内容,到出版,有些部分直接得益于他们的分享和启发,更别说在人生旅途中,得到的鼓励支持和关怀包容,这也诠释了“每个生命都需要其他生命成全”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系统中”的真理。在此,感谢对本书出版给予大力支持的:耿俊成、刘根居、安强、张振宇、于长虹、张涛、赵林梅、王慧茹、肖秀丽、焦五梅、巩瑞青、陈美玲、田水荣、李容、王瑞凤、田银素、张令奇、丁洁、董慧竹、李燕、施雷、肖娟、翟吉方、胡立洲、胡强、刘晶、刘曦春、吴歆、魏敏倩、彭星广、李琳、杨春霞、杨瑾、周军、袁敏慧、王芬、王颖、张德芙、汪海涛、陈胜东、胡全超、李俊逸、程文超等同学朋友。 本书起始的名字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中间还甄选过《人生只有一条路》《我为什么愿意活在这个世界上》等等,最终选定《你是一粒微尘,也是一个世界》,因为这个名字可以概括反映本书的内容和主旨,且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可以说,把作者的意图与读者的偏好融合在了一起。欢迎读过本书的朋友给予批评指正,并参与讨论生活与意义主题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