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录 徐爱(1488--1518年),字日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阳明的妹夫,也是阳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阳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日:“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原文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咳,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各种有关“格物”的说法,都以旧说为正确的参照标准,这些在前代的大儒看来都是谬误的说法。我起初听后被吓到了,继而产生怀疑,最后我殚精竭虑地互相对照分析各种说法,并以此求证于先生。现在我才体会到先生的主张犹如水性冰冷、火性炎热一样不可置疑,即使是百世之后的圣人也不会对此产生疑问。先生睿智天成,但为人坦荡,平易近人,不做表面文章。人们有鉴于先生年轻时性格豪迈洒脱,不受拘束,也曾沉溺于词章之学,浸淫佛道两家的学问。所以刚开始听到先生的主张时,大家都认为这些不过是标新立异、荒诞不经的言论,也不愿予以深究。但是他们不知道先生在贬居贵州龙场的三年中处困养静,专精纯一的功夫已经超凡人圣,达到了纯全、中正、至极的境地。 我日夜在先生门下受教,觉得先生的学说刚接触时似乎很容易,但随着深入学习就会有高山仰止的感觉;初看好像很粗疏,但仔细钻研就觉得愈发精妙;刚接近仿佛很浅显,但深入其中就越来越感到没有穷尽。十几年来,我竞连它的轮廓都没有看清。但是,今天的学者有的与先生只有一面之缘,有的从未听说过先生的学说,有的事先就怀着蔑视、激愤的心情,这些人想在照面的功夫里就根据传闻来妄加臆断,像这样又怎能理解先生的学说呢?跟随先生学习的人,对于先生不倦的教诲常常得到的少而遗漏的多,这就如同相马时只注意马的性别和颜色等表面文章,而忽略了千里马驰骋千里的特性。因此,我把平日里听到的教诲详尽地记录下来,给诸位同志传阅,以便考核校正,这样大概才不至于辜负先生教育之恩。 门生徐爱序 评析 此段为全文之开篇,作者将王阳明的精神风貌和学问联系起来做了一个简短的介绍。王阳明乃古代大儒的代表性人物,创良知之说,开心学之河,打破了宋以来程朱理学一统儒学之局面。 文中不难见作者对于老师的敬爱之情,也对先生的学问的准确、高深、受用无穷做出了充分的肯定。为了让日后学习的人能够真正窥见学问的大端,他首先指出了当初自己遇到的几种轻视“阳明心学”的人群,他们自恃聪明,妄自高大,根据道听途说的内容来对自己从未深入了解、学习过的东西妄加评论。同时也就有心听教的人遗漏重点,只抓细枝末节的问题说明了自己的写作目的。P2-4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曾国藩 言心学者必能任事,阳明辈是也。大儒能用兵者,惟阳明一人而已。 ————康有为 王阳明的《传习录》是“中国人所必读的书”之一。 ————钱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