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独尊朱学 南宋中期以后,程朱道学由于得到宋理宗的极力倡导扶植,完全取得了官学地位。宋理宗本人也因为独尊程朱理学,死后谥号为“理”。 南宋中期,程朱道学体系形成。但在孝宗和宁宗前期,由于朝中权贵对朱熹进行排挤,道学不被皇帝赏识,从庆元到嘉定的二十多年间,朝中大臣多次请求宋廷严禁道学,道学也就一直受到禁锢和压抑。因为开禧北伐失败,朝臣更替,史弥远执政等变故,为了制造舆论,开始提倡道学。儒学大师真德秀、魏了翁等人也以恢复程朱正学为己任。嘉定元年(1208)九月,真德秀在朝廷上奏,说当务之急应当褒奖名节,表明好尚。宋宁宗采纳他的建议,为朱熹正名,并且追赐谥号文正公。接着,朱熹的《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成为官定读本。嘉定九年,魏了翁又上书请求皇帝追赐周敦颐等谥号。嘉定十三年,朝廷追周程谥号,周敦颐为元公,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张载为明公。这样一来,天下州郡纷纷给周程建造祠堂,程朱道学的思想统治地位基本上确立了。 宋理宗即位后,对道学更是推崇备至。宝庆三年(1227),他下诏褒奖朱熹的《四书集注》,认为其发挥了圣贤的奥妙道理,有利于治国安邦,又特别追赠朱熹为太师,追封为信国公。理宗还撰写了《道统十三赞》,说伏羲、尧、舜、禹、孔子、孟子等十三人是一脉相承的道统,对他们大加赞扬。还亲自到太学,听祭酒等官员讲儒家经典,并且把《道统十三赞》送往国子监,让人宣读。理宗亲笔书写了朱熹订立的《白鹿洞学规》,颁赐太学。 从此,程朱道学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叶适去世 嘉定十六年(1223),宋代著名学者、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去世,终年74岁。 叶适字正则,温州永嘉人。淳熙五年(1178)他考中进士第二名。从此一直为官。在政治上,叶适是主战派,他主张积极防御,反对冒险进攻;经济上,他主张理财,反对聚敛。开禧北伐失败,韩佗胄被诛杀,叶适也获罪被罢去官职。从此一直闭门谢客,著书讲学而终。 叶适的学术思想是,主张务实,提倡功利,反对单纯的坐而论道、空谈性命。他认为,如果没有功利,道义等等都是没用的空话。他在《习学记言序目》等著作中,对传统的哲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他认为构成自然界主要形态是以“五行”“八卦”为标志的各种物质,而“仁”“义”也必须在功利中表现出来。叶适晚年居住在永嘉城外的水心村,潜心著述,因而被称为水心先生。他的著作有《水心文集》《习学记言》等,他的学说被称为“永嘉学派”,充满了唯心主义成分和批判精神,在儒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 《太上感应篇》流行 南宋以后至明清,道书《太上感应篇》影响很广,甚至还流传至东亚各地,日本德川时代(1603~1867)曾翻刻出版。 《太上感应篇》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该书主要思想为“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以儒家道德规范和道、释宗教规戒为立身处世之准则。即“太上者,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言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其思想源流上溯至《玉铃经》《道戒》等书。 《太上感应篇》认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声言人自有“三广神”,时刻记录人的罪恶,并于庚申日上报天庭。根据罪恶的轻重大小决定人命寿夭;非义而动,背理而行,则短命而死,如罪有余辜,还将殃及子孙。“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则“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避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若改恶从善,将转祸为福。 《舆地纪胜》成书 宝庆三年(1227),王象之著成《舆地纪胜》二百卷,叙述了南宋各地的历史沿革、风俗形胜、人物诗文等,是一部宋代地理学名著。 《舆地纪胜》的作者王象之,是南宋时著名的地理学家。他做官之余,还精研史地,广泛地搜集地理图志和州郡图径,参订谬误,吸取精华,历时七年,终于编成这部浩瀚的地理名著。《舆地纪胜》以南宋统治区为限,将南宋十六路地理分列为府州县历史沿革、风俗形胜、景物古迹、人物诗文等项,记述了南宋很多历史事迹。这部书引文非常丰富,引用了《高宗圣政》《孝宗圣政》《中兴遗史》等书籍中的许多内容,而这些引用书籍,到后代时多数散佚,因此,《舆地纪胜》有着很高的史学价值,对研究宋代历史地理,都大有裨益。P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