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由上帝赐予你的天赋注定,而你成为什么则是你献给上帝的礼物。 你不导演自己的命运剧本,上帝也不会管你。若是你用心导演,上帝从不袖手旁观。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秘密 生命价值的珍贵,并不能使命运小心。没有不可控制的命运,但是有不可控制的时刻。很多人也许根本就没有理会命运秘密的巨大能量,而让其最终演变为上帝的遗憾。听天由命混日子的人是毋须破译命运秘密的,稀里糊涂地对待命运的人,命运也会马马虎虎地回报他们。但是,想要成功导演乃至改写自己的命运剧本,以有效应对那些不可控制的时刻,那么破译命运秘密不是“是否”的问题,而是“迟早”的问题。 不得要领的命运,难免拧拧巴巴。导演改写自己的命运剧本,只把所学到的知识以及人类的普遍苦难与经典故事铭记于心是不够的,还要把自己的实际需要、爱和命运秘密牢记于心。这样你才会获得一种适合自己的、长久的解决问题的原则、智慧与灵性,并明了成长与命运的走向。同时你会发现,流行文化提倡的以及一些“知识”所误导的方法,和永恒的(常常被人们遗忘的)、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常常被流行文化泡沫所掩盖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很强的这些方法的差距将渐行渐远;你会发现,并不是你一定要过河才能到达彼岸,而是彼岸世界正向你走来。 你的命运秘密的隐藏位置,将从以下的内容里向你走来…… 2.成长链就是命运链 命运的修为同样遵循人的成长和进步法则。尽管人类已经发展到今天这份儿上了,但是,人的成长还是只能遵循古老的“循序渐进”原则,比如小孩儿要先学会翻身、坐立、爬行,然后才会站立、走路、跑步。每一步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时间,不能跳过。无论是学画画还是与人相处,都要遵循这一原则。自然的成长过程是不容违背、省略或缩短的,否则只会让你平添失望和挫败。 我们把人的一生这些环环相扣、因果相承的阶段(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称为“成长链”。成长链也是命运链。在成长链的每一环节中,都会有一个新的挑战成为焦点。如果你想要成功地处理下一个环节出现的问题,那么就必须令人满意地将现阶段的问题解决掉,并为下一环节打好底儿。 成长链(命运链)大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心态、习惯和性格,也是培育和设计阶段,这部分通常在18岁以前,也就是在高中之前。 第二部分是知识和技能,也是加工和生产阶段,一般在18岁到35岁前后,也就是大学到获得稳定职业或建立家庭期间。 第三部分是作为和发展,也是经营和品牌阶段,一般在35岁到65岁前后,也就是成家立业之后到退休。 第四部分是提升和传承,也是贡献和升华阶段,一般在65岁以后。 这四个部分的前三个部分呈u型,知识和技能(加工和生产)在中间的底部,两端是习惯性格(培育与设计)和发展作为(经营与品牌)。大部分年轻人,包括大多数学校和家庭,当下最关注的(也是较强的)部分是知识技能(加工和生产),这一部分处于成长链价值的最低端,所以,既辛苦又收获不丰,而且难以强大。更要命的是,很容易被动地受到无常命运的严重冲击。 如何是好呢?本书正是为此而来,为你成长链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真正决定命运的部分,也是大多数人薄弱的部分)进行革命性的“版本升级”。同时也将高度提升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唯有如此,才能创造性地导演乃至改写自己的命运剧本,即使在面临重大变革甚至是“崩盘”的危急时刻,都会积累起能够取得突破或再度升起的力量,从而做到李嘉诚先生推崇的人生成功标准————做“仁慈的狮子”。 张瑞敏(海尔集团创始人)说:“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觉悟比素质更重要。”坚持用心领悟并运用下面的内容,必将有某些注定的秘密与你不期而遇,使你有所顿悟。一旦顿悟,命运秘密便会在脑海浮现……P1-3 “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 因为野心,经历了许多磨难,磨难教我必须放弃怨恨和痛苦,而铭记宽容与感恩;因为梦想,饱尝了生活的煎熬,煎熬教我必须放弃愤世与嫉俗,而铭记热爱和责任。正是这些磨难和煎熬的“熔炉”历练,使我有所发现和顿悟。 人在专注地投入于某项他热爱的事情时,无论生活怎样,都深感光阴似箭。再创业路上风雨依旧,四度春秋弹指一挥间。我把几经完善的书稿给一些朋友和年轻人看过,他们当中为人父母的都说,如果出版了一定给自己的孩子买一本,并且和孩子一起读,同时还要多买几本送给亲友。因为他放在车上的样书,硬是被朋友“抢”去了。正在上大学的孩子说,有这本书相伴,将来创业或就业就更有把握了;已经工作的年轻人说,真是相见恨晚……尤其是一位二十多岁年轻人的一句肺腑之言,让我震惊,他说:“您真的不该把这个出版成书,如果出版了,会无形中给我们的将来树立更多的强大对手。”…… 他们给了我莫大的激励,更使我坚定信念,并由此感到似乎把泰山装进自己心中。我把它化为一种爱、一种使命。 书中的很多原理并非是我首创,它们已然存在,我“只是发现并摘下了树上成熟的果实……”把它们改进并系统化整理出来。如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所说,“我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只是把几百年来其他人的发明组装成了汽车。” 在本书付梓之时,我要特别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对它的眷顾,感谢总编室王伊伟副主任,感谢董晓磊编辑,尤其要特别感谢青春图书编辑中心原主任冈宁老师和现主任彭明榜老师为本书付出的心血和智慧。 让我向那些一直关注和支持我创作这本书的亲人和朋友们献上一句特别的谢词以及我的爱,书中饱含着他们的厚爱与智慧,如果没有他们,无论是这本书,还是我的生活,都不可能这么绚丽多彩,趣味盎然,意义非凡! “……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人。” 王治平 2010年10月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