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容易做到。逃离他人的或有声无声的认可,其困难程度就像摆脱社会欲望。 我们究竟为什么那么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获得由他人构成的世界的认可?我们不会是从出生就为了得到认可而奋力挣扎的存在吧?很遗憾,我们的确是这样的存在。 从很小的时候,我们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而努力。很多成绩也只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进行精神分析的时候,我经常看到这种情况。 有一位性格安静的女性,她总是观察身边的人有什么需要,没等对方提出要求就主动静E。她说不喜欢自己的性格,希望能有所改变。她也为这种过分考虑他人感受而忽视自己意见的性格感到郁闷。我们尝试着分析这种性格的形成过程,最后从她的童年找到了线索。 那是五岁的时候,她正在院子里一个人玩捉迷藏,忙于做家务的母亲从旁经过,看到正在玩耍的她,称赞说“哎哟,我们智英一个人也能安静地玩啦,真让妈妈省心”,然后就过去了。 我们不能将她的性格完全归因于这次小小的事件。但是,这个事件无疑会成为核心线索,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影响其性格的周边状况。她是家里的四女儿,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姐姐们和她年龄相差较大,不和她玩。母亲常常忙于家务,还要照顾多名子女,很是辛苦。她夹在中间,当然很难得到母亲的关注和照顾。 母亲那天的简短称赞使她相信“我一个人安静地玩可以让妈妈开心,这是让辛苦的妈妈,省J心的唯一办法”。是不是有点儿离谱呢?可是,人的心理还会发生比这更离谱的事情。这在心理学上叫做“不合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 我们再来看具有相反气质的人。有个男子浑身上下充满了“绝对不能输”的气场,这种超级竞争心理让他绝对不能容忍自己输给任何人。如果败给别人,他就会绝望得要命,仿佛坠入了深渊。不过,他输掉的竞争大多没什么意义,不是生死攸关的重要竞争,比如室内高尔夫球场和同事赌酒,或者公司内部运动会的摔跤比赛等。别人·笑而过,他却很当回事。 起先,他以为强烈的竞争心理对社会生活有帮助,能使人生充满活力。可是每个瞬间都在竞争心理中度过,那该是多么痛苦。何况谁也不可能总是赢,偶尔的失败和由此产生的挫折感使他备受煎熬。 这位男士的竞争心理从何而来?童年时代“父母的认可”堪称根本性的要素。 他的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大力士,经常召集附近的孩子,让他们在院子里摔跤或赛跑。上小学之前,这个男人已经熟悉了和邻居孩子之间的竞争。他还有两个兄弟,比试力气是家常便饭。 跟朋友们赛跑或摔跤的日子,如果哪个儿子得了第一名,父亲会在晚饭桌上大加称赞。母亲也会说:“哎呀,我的大力士儿子,多吃点儿。”边说边夹起鱼或鸡蛋等当天饭桌上的主菜,放在他的米饭上面。这是父母的奖励。赢得主菜的儿子和没得到主菜的儿子之间,气氛微妙。 某个节日,社区举行摔跤比赛,每次都胜利的父亲败给了年轻的新锐,而儿子却在当天和同龄人的摔跤比赛中得了第一名。失败的父亲喝醉了,回到家后低头坐在角落里。母亲不满地看着父亲,向赢得摔跤比赛的儿子投去赞许的目光,吃饭时往儿子的饭碗里夹了很多肉,还说“现在信得过的人只有我儿子了”。这句话成了祸根,刻在儿子的心底。从那之后.这个男人的字典里就再也不允许有失败二字。 早在很久以前,父母的认可就成了人类生命中的重要基准。仔细想想,你也会发现自己从小就想得到父母的认可。 P17-19 从新西兰留学归来后,我在非传统学校做过校监。那里有各种形态的学校和文化共同体,大女儿和小儿子也跟我在这个共同体里学习。 一天下午,还不到八岁的儿子找到我说肚子饿了,于是我们早早去了食堂,点了叉年糕、方便面等面食。暮夏时节,天气依然炎热,阳光从窗户照射进来,我们忍着炎热吃饭。周围没有人,我注视着认真吃饭的儿子。我用筷子夹起方便面,突然觉得:“啊,我真的好狼狈。” 那个瞬间,我感觉人生停止了。我准确地看到了“我”。那是我给予自己的承诺和启示,也是对往昔岁月的证明。那个瞬间,我同时看到了自己的前和后。我觉得哪怕我的人生到此结束,我也无怨无悔了。 短短一行感悟也许对你没有什么启发。对我来说,那也不是强烈的感动或激情的领悟,就像某种理所当然的现象摆在面前,我无法生动地描绘。但是,我无法抗拒存在的狼狈,存在本来就是狼狈的事实。从那之后,我开始领悟。 回顾此前的生活,我感觉那简直是遗弃和抛弃的延续。那是焦虑而辗转的岁月,最后的结局就是“啊,我真的好狼狈”。简陋的生活给了我信任。 从那之后,虽然相信别人越来越难,但是我渐渐地对人生有了爱。 如果说有什么动机把我赶到世间,那就是“先知者的责任感”。 我说的“放弃”是为了保存和捍卫我们人生的简陋。 是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意识到我们都很狼狈。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人心生冷悯,从而让我们不会变得更加狼狈。 那些摧毁世界,带给他人痛苦的人,都是因为过分膨胀的欲望。 抛弃想要成为某种人的欲望吧。 想想,你是什么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