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每天读点孝经智慧大全集


作者:钟墨     整理日期:2021-12-27 05:10:32


  不难看出,这本书强调美德的重要性,认为孩童时期端正态度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三字经》自问世已有七百多年,哪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中国人依然要用这本不到两千字的小册子来教育孩子,可以说其中的思想已经深入我们的民族气质当中。而其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如何在家庭中接受父母长辈的训导。另一本蒙学读物《弟子规》更是详细地说明了如何应答父母的提问,如何请安问好,等等。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由此可见,家庭礼仪的教育是中国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一课。因为在主流历史观和道德观中,一个人的能力高低并不是评价人的首要标准,只有在孝顺的基础上,谈论一个人品行高下才有意义。正所谓“不孝其亲,不如禽兽”。
  家庭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父子关系是整个家庭中最核心的部分,夫妇、君臣、长幼、友朋等都是对父子关系的一种扩大延伸。这种从家庭伦理延伸出来的各种人际伦理,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基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伦”。“父慈子孝”是对父子关系的一个精辟的总结和期望,孝成为一切伦理的基础。
  另外,家庭不仅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文化传承最初开始的地方。所以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到家天下,中国人以“家”为纽带,安身立命、构建社会、管理国家、治理天下,世代传承。传统的中国士大夫希望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个人的自我完善也关乎这天下的太平,中国人推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文人,因为他们的人格和志向都已经达到了寻常人所向往的最高境界。而这样的人最基本的,应该是一个孝子。
  我们古代关于“孝”的故事数不胜数。(《史记》中记载卫国人吴起到鲁国跟着孔子的弟子曾子学习,他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却始终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知道此事后,觉得吴起这个人人性凉薄,从此不再与他交往了。而在《郑伯克段于鄢》中,庄公与母亲武姜关系彻底破裂,他发誓说:“不到黄泉之下,再不见面!”但看到颍考叔在“国宴”上把羊腿的好肉割下来不吃,恭恭敬敬地放在一边等着自己回家了给母亲吃,庄公顿时改变了与母亲断绝关系的决定,后来史书上赞扬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礼记》、《弟子规》、《颜氏家训》等古书中,通过细微的“礼”教育,达到“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的效果。《孝经》里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它将孝道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承欢膝下,侍奉双亲;中年为国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反省自己的人格道德,尽量不留缺欠和遗憾,这便是立身。这个过程囊括了人一生存在的价值,因此一个人无论怎样发展都离不开“孝”这个主题。读书也好,成家也好,都是为了实现“孝道”。总之,孝,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识,也是我们认识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
  儒家能够成为中国思想的主流,有很多的原因,但它能够被人们所接受、传承,最主要在于它对人情世故的认可,对生死鬼神等的现实态度,在于它秉承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积极理念。
  中国人看重家庭生活,喜欢将“家”和“国”并提,依靠伦理组织社会,消除了个人与团体的对立,因此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就是从自己出发,“推己及人”,从自己推广到他人的一层层关系。第一层是自己,然后是父母子女,然后是兄弟姐妹,然后是宗族邻里,最远才是国家天下,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礼记》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这个次序。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侍父与侍君就是家与国的关系。在反省中国历史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于说中国是一个人治而非法治的社会,这一人治正是通过伦理进行的,而伦理即是人情。
  这种伦理道德在行为规范上的表现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也就是“礼”。而从根本的地方做起,就应从孝悌开端。
  亚圣孟子有言:“于此有人焉,入别孝,出则悌。”也就是说“入则事亲孝,出则敬长悌”。P3-4
  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孔子
  《孝经》者,德教所先。
  ————唐玄宗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凡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曾国藩





上一本:妈祖文化跨语境传播的话语模式建构 下一本:心智对了世界就对了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每天读点孝经智慧大全集的作者是钟墨,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