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普通青年回答不了的就问张公子吧


作者:张佳玮     整理日期:2021-12-27 05:08:39


  Q:父母干涉高考志愿填报.怎么办?
  妹妹今年刚刚高考完,马上要填报志愿了。在高考前她就因为选择专业的问题和父母产生过分歧,我很担心过几天填报志愿时矛盾爆发。
  在这个面临人生重要选择的时刻,我希望妹妹能真正学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在这一步不要留下遗憾。我见过很多因为专业没选好而荒废大学时光的,我自己当初也被调剂过专业,深知不管男人女人都不要入错行的道理。如果到时候爆发矛盾,我妹妹该怎么办?我能帮她些什么?根据我这几年看到、听到的事例,每年因高考填报志愿爆发家庭矛盾的不在少数,希望我的提问能给更多同学带来帮助。
  A:我高三时,思谋将来写东西过活。我父母则让我去学电子商务,将来毕业了好找工作,当白领,坐办公室,朝九晚五。我跟父母关系挺好,于是我答应了,志愿就填了电子商务专业,去大学学了电子商务。
  但我进人大学后,降低了对父母经济上的依赖性,自己私下里继续写东西。大二时,我出版了第一本书,开始在上海租房子住。我父母被我吓着了,我安慰他们说:“我不会退学的。”由此,他们便给了我一些自由,也不追着问了。
  到大学毕业时,我出版了四本书,经济也完全独立许久了。毕业了,拿到了学位证,父母也不逼我去上班了,他们觉得我自己闯挺好的,未必非得去找工作。
  29岁的时候,我攒够钱,自己到巴黎读书,他们就更不约束我了。
  我女朋友读高三时,想到上海上大学。她父母本想让她去澳洲或者瑞士,因此不太乐意。许多亲戚上门解劝,被她一一拒绝了。最后,她自作主张填了志愿,来了上海,代价是跟家里几乎要吵起来。
  之后,有那么两三年,每次我随她回家,场面都很尴尬。但几年过去,她学位也拿到了,自己学习也挺好,能够自力更生,我们也过得还好,她父母也看开了。
  一切关于报志愿的争议,无非就是孩子的兴趣与父母的意见不合。世上有许多父母,并不太会换位思考,他们有控制欲,而且有固定的思维模式,无法接受其他可能性。你越是试图正面挑战他们的权威,他们的反应会越激烈。他们过去的荒唐事情见得多了,只相信事实,不相信大话。
  所以,如果能与父母讲道理,是最好的;如果讲不通道理,索性就独立,凭事实说话。
  换个角度想想,在要求父母换位思考前,孩子们也不妨尝试换位思考一下:父母是你大学经费的赞助人,他们当然有理由干涉你念哪个大学、学哪个专业。如果一个少年觉得“父母给我花钱是应当的”,说到选专业,就认为“这是我自已的选择,我有自己的理想,父母无权干涉”,这对父母也不算太公平吧?
  自由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靠光明正大地闹翻或者委曲求全地努力争来的。理想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的,爹妈帮忙是感情,是权利,但不是义务。
  这个道理不只适用于填志愿,其他许多事都是如此。
  Q:静心搞学术.还是混圈子?
  我在美国高中读11年级,TOEFL还未满90分,SAT也没考,学业轻松,假期还多。看到国內的同学一个个都拼出高分了,有时也会后悔没在国內读国际班。
  现在周围的同学多半计划读完大学就回国打理自家企业。本人的父母是工薪阶层,花费了大半工资供我上学,我自己却毫无紧迫感,整天浑浑噩噩的,对大学、专业、将来的发展方向无目标无定位,自身英语基础又差,在校GPA也不高。我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个一无是处的敗家子,一年花父母40多万元血汗钱出国吃吃喝喝,若要将来在美国站不住脚跟还得回国靠父母,就太窝囊了.
  A:我和我女朋友一起在巴黎读书。
  依照我的观察和了解,看法如下:
  一一既然都出国了,自然该明白,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他人的生活是他人的,你的事情是你自己的,干吗非得攀比呢?
  一一别根据“玩得是否high”来判断他人的财富背景。
  我们周遭有家世极惊人的同学,也有家世极平常的同学。我见过家境寻常、到处蹭饭的姑娘,每天刷社交网络秀新手表、新手机;也见过把自家赛马寄存在巴黎附近,好趁周末去骑着玩的姑娘,每天在家自己开伙做饭。根据外在的一切判断一个人的背景,并不靠谱。
  你出国是为了读书,只是恰好必须跟其他家庭条件或好或坏的同学在一起待一段时间罢了,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一一读书一一才是首要任务。
  P8-10
  我爸大我妈四岁,生日很近,所以生日经常潦草地在一起过。
  我爸在无锡市乡郊长大。我小时候回老家看爷爷奶奶时。还能看到木结构房、鸡、鹅、河水、菜田、塞柴草的大灶和晒咸菜的场院。他是家里的长子,高中毕业后进无锡城闯天下,进了一个做土畜产进出口的公司工作,直到如今。他外语不好,但是对各类条例、航运、箱子规模、港口、运输路线等,像百晓生一样精通。
  我妈长在无锡吴桥一带,离锡山、惠山、吟苑这些经典园林很近。外婆的父亲早丧,外婆带着我妈和舅舅改嫁。我的后外公退休前性格不好,妈妈少年时吃了许多苦,一路走了过来,进了纺织厂当工人。后来,她就认识了我爸。当时我爸主管吴桥一带某仓库。我小时候去,那里还排满油亮的大卡车。再后来他俩就结婚了。
  所谓“严父慈母”,但我家里,一向是严母慈父。我爸性格随随便便,反而是我妈急性子,雷厉风行的。所以我从小就听他俩吵架,大多数时候是我妈抱怨我爸,我爸回嘴,然后我妈愤怒。他们吵了快三十年,还是神完气足。
  自从我上了托儿所,我妈就开始教我认字。她先教我一些基本字的读音,然后教我“偏旁认字法”,比如“挡”这个字基本读“当”的音,就是多个提手旁,那就是要用手挡。到幼儿园时我开始爱看连环画和一些“字书”了。我妈那时在纺织厂工作,白天就骑车载我去,把我放在厂设的托儿所里,自己去上班。厂里的阿姨叔叔们喜欢逗我,跟我下五子棋、象棋,允许我在图书馆选一大堆书,拿去仓库看。仓库里布匹堆积如山,我就在软绵绵的“山顶”躺着看书,看累了就睡觉。那时候我看的评书比较多,《杨家将》《说唐》《呼家将》《兴唐传》《三国》,以及一些连环画我都看过。
  我爸不算知识分子,但他是我见过的最爱看书的人之一,而且热情地鼓励我看书。上幼儿园时去逛菜市场,我看见一个孩子手捧一本《黑猫警长》,大馋,问他是在哪儿买的,他说是在两公里外一个桥旁的书店买的。我爸穿着拖鞋就去买了回来。我爸允许我看一切书。小学时,每逢我在期中、期末的所谓“大考”得全班第一,他就允许我买一套书。所以我们后来每次搬家,储藏室和书柜里的书都很累赘。
  ……
  人是喜欢自我暗示的动物,自己选了一条路,总会想尽法子说服自己,说这条路如何璀璨伟大,是唯一靠谱且有意义的————不如此不能够埋着头,把苦处当锻炼,拼命活下去。
  但如果换一条路,依然可以收获许多乐趣————至少我是这样的。世界那么大,有趣的事太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写字、做饭、踢球、画画、下棋、说相声、建筑房屋、拍电影、弹琴、吹单簧管、配音、做木匠活、划船……有趣的事说都说不完,每件事做好了都很了不起。
  人的许多烦恼,在于许多“想拥有的东西”,实际上是“不太想拥有,只是希望别人知道我拥有”的东西。久而久之,在许多自我暗示之下,这两者会浑融为一。因为周遭的判断权衡太多,人为了自我保护,很容易给自己提前设一个状态栏,随时自我检查:我是怎样一个状态?我应该如何调整?而时间又在拖延中不断流逝,焦虑感不断加重。
  在自己与他人的定义之间摇摆,自然有其好处:可以获得存在感。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通信工具,都是在帮助人更方便地展示自己的状态、获取存在感。但这个状态本身得经过许多重滤镜。自己给自己定义的状态既不可靠,想象中的自己在他人眼中的状态更难免是镜花水月。
  如果可以忘掉“在这个世界上进行精确的自我定位”这回事,人的焦虑感会缓解许多。小时候写作文,写到快乐的事时,经常会写“高兴得都忘了时间”,就是如此。小时候的快乐,差不多也在于此。
  每个普通人的存在,到最后都独一无二,没有模式可循。供自己支配的、不需要算计和定位的时间又那么屈指可数。概念是为了方便人理解而存在的。如果能忘掉时间、不自我定位、不假思索、把许多定义和概念抛开的话,应该会幸福许多。
  范仲淹说:“人世都无百岁。少痴□、老成□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如是,人能够吃喝、玩乐、看书、相爱的时间,真是短得不得了。而世上又已经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那么多好书、那么多好曲子、那么多好画、那么多好游戏、那么多好吃的陈放在你眼前。在21世纪,一个普通人能享有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之丰沛,胜过17世纪欧洲任何国家的君王。这种乐趣丰溢对人生苦短的对比,可以用《美国丽人》中男主角垂死时的想法做结:
  我猜我该为自己遭遇的事儿生气,但世上有太多美
  丽的事物了,我恨不起来……
  世上有许多值得爱、值得欣赏、足以让人快乐的事,但到最后,开关依然在自己手上。有幸福感受的无非两种时刻:忘记了权衡自己是否幸福的时刻(于是连烦恼也一起忘记),以及意识到自己很幸福的时刻。外物只能诱导感官,而钥匙在自己的心里。虽然世事无常,人总难免患得患失,但这个星球经历了无数时光,发展出了高度的人类文明,其实也无非在试图给人更多的选择:无论世事如何,你总还是有权利选择自己是否在生活中汲取快乐。





上一本:让头脑更聪明--科学思维方法漫谈 下一本:让女人一生幸福的88条法则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普通青年回答不了的就问张公子吧的作者是张佳玮,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