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人都有妄念,即便是入定的高僧也未必就能免俗,只是我们应该对着妄念有所控制,不要让它伤害了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生活。须知,这个尘世间全部妄念,对于生命而言,不过是一抹尘烟。心乱则妄念必至,心静则一片澄净。我们的心原本纤尘不染,只因为外界的物象所迷惑,才如明镜蒙尘一般,晦暗不清。 我们的心若思人间善事,心便是天堂,思人间恶事,心便堕为地域;生人间慈悲,处处皆菩萨,生龌龊欲念,人便沦为牲畜;心中有智慧,则无处不乐土,心中多愚痴,则处处是桎梏。 心中有事世间小 无论这世间如何变化,只要我们的内心不为外境所动,则一切是非、一切得失、一切荣辱都不能影响我们,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内心世界将是无限宽广的。换而言之,心外世界如何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内心开阔,即便我们身居囫囵,亦可转境,将小小囚房视为大干世界;内心狭隘,即便我们睡在皇宫,也是会感到焦虑异常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就十分贴切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个罪犯的丑事大白于天下,定罪以后被关押在某监狱。他的牢房非常狭小、阴暗,住在里面很受拘束。罪犯内心充满了愤慨与不平,他认为这间小囚牢简直就是人间炼狱。在这种环境中,罪犯所想的并不是如何认真改造,争取早日重新做人,而是每天都要怨天尤人,不停叹息。 一天,牢房中飞进一只苍蝇,它嗡嗡叫个不停,到处乱飞乱撞。罪犯原本就很糟糕的心情被苍蝇搅得更加烦躁。他心想:我已经够烦了,你还来招惹我,是在故意气人吗?我一定要捉到你!他小心翼翼地捕捉,无奈苍蝇比他更机灵,每当快要被捉到时,它就会轻盈地飞走。苍蝇飞到东边,他就向东边一扑;苍蝇飞到西边,他又往西边一扑……捉了很久,依然无法捉到。最后,罪犯叹气道:“原来我的小囚房不小啊,居然连一只苍蝇都捉不到。” 感慨之余,罪犯突然领悟到:人生在世无论称意与否,若能做到心静,则万事皆可释怀,若能做到心静,自己也绝不至于身陷囹圄。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天地宽。这就是解除人生躁乱的根本之道。如果我们在遭遇问题、困难、挫折时,能够放平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迎接生活中的一切,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无限宽广。 心灵的困窘,是人生中最可怕的贫穷,同理,心灵的平和,也是人生最大的富足。一个人,倘若在外界的刺激中依然能够活得快乐自得,那么,他就能守住内心的那份清净。然而,我们多是普通人,每日穿梭于嘈杂人流之中,置身于喧嚣的环境之下,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清静呢?于是,我们之中的很多人需要寄托于外界刺激来感受自己的存在;于是,很多人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久久不能自拔;于是,很多人为求安宁,自诩为“隐者”,远避人群。殊不知,故意离开人群便是执着于自我,刻意去追求宁静实际是骚动的根源,如此又怎能达到将自我与他人一同看待、将宁静与喧嚣一起忘却的境界呢? 也就是说,求得内心的宁静在于心,环境在于其次。否则把自己放进真空罩子里不就行了吗?其实,这样的环境虽然宁静,假如不能忘却俗世事物,内心仍然会是一团烦杂。何况既然使自己和人群隔离,同样表示你内心还存有自己、物我、动静的观念,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宁静和动静如一”的主观思想,从而也就不能真正达到身心俱宁的境界。 真正的心静之人,对于外界的嘈杂、喧嚣具有极强的免疫功能,他们听东西就像狂风吹过山谷造成巨响,过后却什么也没有留下;他们内心的境界就像月光照映在水中,空空如也,不着痕迹。如此一来,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便都宣告消失了,这才是真正的物我两相忘。 P12-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