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为善之道


作者:高路     整理日期:2021-12-27 05:03:01


  性恶与性善
  人性是什么?对作为人的我们来说,是应该也是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然而时至今日仍是一笔糊涂账。
  发生在2300多年前的关于人性的一次辩论精彩纷呈,其后的种种理论都可以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从中找到自己的雏影。再现这次辩论无疑可以为我们厘清人性问题提供一个经典案例。
  辩论的正方是一个名叫告子的青年学者,反方是大名鼎鼎的孟子。按照内容,这次辩论可以分出三场。
  第一场辩论。
  正方的陈述是:人性好比柔软的柳条,仁义好比是曲卷柳条的力量,人遵仁守义,就像是外力作用下柳条被曲卷成一定的形状。
  孟子反诘道:你是顺着柳条的本性来曲卷它呢还是戕害本性来做这件事情呢?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难道只有戕害人的本性才能使人做到遵仁守义吗?(《孟子·告子上》下文凡引《孟子》,不再标注书名)
  双方辩论的焦点是人性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告子否认这一点,认为善是后天的,是社会施加于人的,就像把柔软的柳条编织成一只筐子。这个说法挺现代,看上去很合理,然而还是被孟子抓住了破绽。他的诘问非常巧妙,凡物都有自己的性质,人也一样,他就从这里人手,问你:的编织是顺性而为还是逆性而动?
  告子输定了,因为根本无法回答。说顺性吧,等于承认人性本善,那还辩论个什么劲儿;说逆性吧,等于把人性置于善的对立面上,这话可不敢轻易出口。作为论敌,告子应该选择后者,所以孟子随即发出第二问,这岂不是说唯有戕害人的本性才能使人为善吗?意思是,闹了半天世上那些善良的人原来都是在跟自己的本性较劲儿,是逆天性而动。
  孟子的诘难很厉害,一下子就把告子打进异端。朱熹为《孟子》做注,把这层话挑明了:“告子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苟子性恶之说也。”(《孟子集注》卷十一)认定告子的论调与苟子的人性恶观点同属一路。就是说,人性本恶,至于善.那是后天的加工制作。这还了得?难怪孟夫子要发脾气了,说了题头语录那句话,不管你的主观动机是什么,你的这套言论在客观效果上就是鼓惑人们背弃良善。这帽子可够大的。
  不光孟子,他的弟子公都子也遇到同样的挑战。发难的是一个叫孟季子的人,手法仍旧是把善与人性分开。问:你说仁义是出自本性而不是外在于人的,好,我来问你,面前有两个人,一个是你哥哥,一个比你哥哥年长,两个人你更尊敬谁?按照儒家爱亲是天性的观念自然是亲人优先,公都子老老实实地答:哥哥。见对方入了套,孟季子微笑着问:好,那么斟酒的时候,谁先谁后呢?回答是应该先给年长的人斟酒。孟季子说,既然如此,不恰恰证明仁义是外在的吗?因为你使你的天性遵从社会惯例。公都子傻了眼,跑回去问老师。
  一番耳提面命后,公都子找到盂季子,问:你冬天是喝热汤还是喝凉水?孟季子差点笑出声:我又不傻,当然喝热汤。又问夏天呢?回答喝凉水。这回该轮到公都子得意了,说:冬天喝热汤夏天喝凉水,正好跟外在的天气相反,这不恰恰证明事情是由内在决定的吗?(《告子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已经是斗嘴了。
  以儒家人性观衡量。性恶说是第一个误区。
  P3-5





上一本:自强之道 下一本:名媛蝶变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为善之道的作者是高路,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