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儒家思想里,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系辞上传》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阐述了宇宙的生成,道尽了宇宙万象的千变万化背后的规律和宇宙秩序。 在西方的《圣经》中,通过另外一种语言形式,也有类似的陈述,在《圣经·创世纪》中有这样一段话:“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圣经》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神创造天地万物。 总之,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思想,还是西方的《圣经》,虽然所用的语言不同,但对万物生成的描述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比如《道德经》对“道”的描述,《易经》对“太极”的描述,《圣经》对“光”的描述。《道德经》中的“一”为《易经》中的“太极”,《圣经》中的“光”;《道德经》中的“二”为《易经》中的“两仪”,《圣经》中的“昼夜”;《道德经》中的“三”与各经典中的“万物”都是一致的。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先说到了一种东西(道、太极、光),然后一种状态下的两个方面阴阳,通过两个方面的阴阳化生万物,也就是从客观上来说,万物源于一种物质,由“道”生成,而道可道,又非常道,这就是我们的宇宙,这就是我们的世界,天下文化是大融合的,是一致的。 人是万物的一种,人类只有认知这个世界,更好地融于万物,并不断地追求内心的自我修行,才能接近大道本身的德行,才能接近自然的规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才能得到内心的平安、喜悦、快乐和真正的富足,才能拥有智慧的人生。无论《道德经》《易经》还是西方的《圣经》里的智慧,都是现代人没有办法复制和超越的,这是亘古不变的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和事实。如果你只是蒙蔽双眼,按照自己的私欲生活,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痛苦地挣扎,我想这可能就是有信仰的人会幸福的原因吧! 我们的世界是谁创造的,这个话题争论了几千年,虽然没有定论,我们也说不清楚,但是我相信,当我们想到浩瀚的宇宙,我们能感知到一切的存在就够了。这就像大家一直争论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到目前也没有定论一样。可是仔细想一下,不管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很重要吗?我们只要认知鸡和蛋客观存在,我们可以享用着鸡和蛋,享受他们给予我们的营养和美味不就可以了吗?有时候很多东西是讲不清楚的,所以既然讲不清楚就不要讲,只要我们能认知自己,能相信并感知到它的存在,并在享用着这美好的一切就够了。但是为了更好地享受,我们必须要了解它的运行规律,了解一下万物同根,境随心转的意义和内涵! 智慧女人懂得万物归一 世界的本源是一致的,万物具有同一性。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无论是日月星辰,花草树木,还是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用的所有物品,住的房子,我们周围的所有公共设施,所有的动植物都是同源的,我们和他们同样具有生命。因而我们要珍爱生活中的各种物品,我们要善待周遭的一切。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要学会爱人如己,爱我们周围所有的事物如爱自己一样,因为我们是平等地存在的。当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会检点自己的行为,我们要修行我们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在任何人和事物面前。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个词叫“慎独”,就是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更要慎行,要发自内心地修为自己,而不是戴着面具修行给别人看。当一个人言行一致时,才能真正地做到爱人如己,才能真正地来爱这个世界,爱每天的潮起潮落,爱我们身边的一切,不管是和我们有关的、没关的,认识的、不认识的,爱我们的,还是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找到内心的安宁。 说这些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下,可能会好些。举个例子,无论是我们自己,我们住的房子、我们睡的床、我们用的家具,我们穿的衣服,还是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我们周边的一切,经过火的焚烧,都会变成同一种物质————尘埃,或者变成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东西。这些尘埃或回归大地,或回归宇宙的源头,以另外一种我们所不了解的形式存在着,但是它不会消失,这就是能量守恒,万物归一。 tt无论是你的手、海洋,还是一颗星星,万物都是由相同的东西组成。”————约翰·亚萨拉夫 智慧女人懂得天人相应 万物既然是同一的,那么我们人类要如何自我定位,人类生存的智慧是什么?《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的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刀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人之道就在于“成万物”。具体地说,天道日阴阳,地道日柔刚,人道日仁义。 P8-P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