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道德体系面临挑战 (一)道德教育薄弱环节不少 对未成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这是一个净化社会环境的大工程,家长、长辈、老师、官员以及一切具有公众影响或受到孩子仰慕的人,都要为此尽责。 以往的思想道德教育之所以效果不明显,基本上可归咎于学校教育重智轻德,“黑板上讲道德,书本学道德。”这种耳提面命式的教育培养了一批批会背、会写却不会做的孩子,也使学校的德育在面对社会大环境显得苍白无力。 家庭教育存在诸多误区,一些家长只注意智力投资和孩子的身体健康投资,却忽视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有一些家长只注意配合学校抓孩子的学习,忽视家庭教育的正确內涵和作用,在目标上重智轻德,在观念上重物质轻精神等,这些都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家庭中,家长是孩子的道德榜样,家长的言谈举止、道德观念和行为对孩子具有引导、示范作用。家长可以从生活的细节入手,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和代替的。 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更为巨大。孩子从出生时起,就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生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客观环境中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当前的社会风尚和道德氛围还有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追求金钱、追求享受、自私自利、急功近利等思潮,在社会上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腐蚀着未成年人。孩子是大人行为的忠实模仿者,孩子的道德培育需要榜样,但他们所看到的一些现实事例和媒体宣传,成人和家长并不都是值得学习的榜样。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必须综合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树立人人都成为未成年人道德榜样的思想,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二)我国道德体系面临挑战 专家指出:中国社会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急剧转型期,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带来社会利益格局的巨大调整,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客观上形成了人们思想观念和思想方式的多元化。伴随着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而来的强势文化入侵与渗透,加之国内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早已绝迹的社会丑恶现象和腐败现象沉渣泛起。这些无一不对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体系提出挑战。 首要的挑战是,要重建道德体系。专家认为:思想观念的转型要适应社会经济的转型,但目前两者转型的步伐并不一致,思想观念的转型相对滞后。目前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或者说基本定型时期,但与新的经济社会体制相适应的新理念没有完全确立,在这种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精神“断乳”期,用对物质利益的极度追求来弥补精神领域的缺乏极易产生信仰危机、道德失范。道德体系重建迫在眉睫。 (三)被‘遗忘”的角落 2003年中央两会期间,不少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提出,在一些地方,为生计奔波的下岗职工、边远地区的农牧民、进城打工的农民、离退休职工等群体缺少丰富的文化生活。一些地方,老百姓一年到头看不上一场电影,甚至看不到一本书、一张报纸,成为被先进文化“遗忘的角落”。 这些盲点和薄弱环节不容忽视。如果我们不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占领不了这个阵地,庸俗低级的落后文化就会占领这个阵地。这个问题不可小视。 (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融合与碰撞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货物、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的频繁流动,而且带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 今天的文化冲突主要是西方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向全世界扩散。从广义上讲,价值观、民主制度都是一种文化。非西方国家一方面要实现现代化,一方面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保留自己的政治体制和政治传统。因此,其沖突在所难免。 (五)文化怎样奔小康? 所谓“全面小康社会”,实际上包含着经济小康、文化小康和政治文明有机的3个方面。“经济小康”是比较容易量化的。“文化小康”应包括以下特征: 一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二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全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以及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三是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四是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五是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六是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等等。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曰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P1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