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心胸,学会不计较 我们的生活难免会有很多不顺,但有时候,导致烦恼的并不是一些具体的事情,而是心态出了问题,一旦心态发生了变化,情绪也会跟着改变。 我们计较同样的付出,别人得到的回报却比自己多;我们计较别人说话不考虑自己的感受;我们计较同样的东西,他人的就是比自己的好;我们计较命运总是把机遇给了别人;我们计较给了他人很多,却得不到同等回报;我们为一毛两分钱计较,为一句无心的话计较,为偶然的小挫折计较,为自己的付出到底能得到多少计较…… 在这斤斤计较中,满足离我们越来越远,快乐离我们越来越远,幸福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1.把幸福的标准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生活就会充满不快乐 攀比是希望自己完美,而不是让自己变得卑微,但盲目攀比却会让人变得情绪不好,让人变得不知道什么是满足。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例子:本来小两口生活得幸福自在,可某一天,妻子对丈夫说:“你看隔壁的老张,衣冠整齐,哪像你这样邋遢。”丈夫听后,脸色马上由晴变阴,尽管当时不一定言语,但心中肯定会不痛快。过了一会儿,丈夫怒气冲冲地说:“你若看重生活上追求吃喝穿戴、工作上马马虎虎的人,那你就干脆找别人去。” 妻子随便一句比较的话,使丈夫的尊严受到伤害,由此,妻子在丈夫心中也失去了不少光彩,一场舌战不可避免。 几十年前,《巴尔的摩哲人》的编辑亨利·曼肯说过:“财富就是你比妻子的妹夫多挣100美元。”行为经济学家说:“我们越来越富,但是体会不到幸福,部分原因是,我们总拿自己与那些物质条件更好的人相比。” 春节过后,杜丽丽突然变得挑剔了起来,总是抱怨这、抱怨那,谈话中句句离不开钱,让人听了特别心烦。 原来杜丽丽在春节期间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看到同学们一个个财大气粗、有车有房有事业,让她心里特别不平衡。都是同龄人,为什么别人样样出色,而自己也是每日勤勤恳恳地工作,却总是稍逊一筹? 于是。她对众友人夸下海口,说近日要携家人出国旅游一次。但回家一合计,此行开销不菲,于是,她又对众友人说近期工作繁忙,凡事要以大局为重! 众友人对此不以为然。但过了几日,杜丽丽觉得朋友们对她的言论没有发表意见,有些不寻常。她不禁心想:难道大家都在笑话我穷吗?咱人穷志不短,我不去旅游,还不能做点别的事情让你们看看? 苦思冥想了几日后,杜丽丽决定买一些饰物来装扮自己,同时达到在朋友面前炫耀一番的目的。于是,她不顾丈夫的反对,提出了家中的定期存款,买进了戒指、手链、名牌包和鞋子等饰物。 她以为有了这些东西,装点着门面,自己应该能赢回自信了,于是又邀了友人二三相聚。起初看到友人们个个清汤挂面,着实让她得意了一番。宴请完毕后,她又大方地抢着付账,畅快地接叙友情。 聚会结束,杜丽丽怀着激昂的心情回了家。回家后细细品味此次聚会的风光,她突然又想到众友人都是开着车去聚会的,只有她自己是打的去的。 这下,她心态又不平衡了。想想看,春节聚会时那些没上大学或上普通大学的同学们都有车有房,那些当初学习不好的女同学也嫁得无限风光,而自己当初样样强,如今却样样不如人! 于是越想越不平衡,开始对家人横挑鼻子竖挑眼,指责这个指责那个,怨天怨地…… 科内尔大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曾提过一个问题:“你是愿意自己挣11万美元,其他人挣20万美元,还是愿意自己挣10万美元,而别人只挣8.5万美元呢?”大部分美国人都选择了后者。弗兰克写过一篇论文《多花少存:为什么生活在富裕的社会里,却让我们感到更贫穷》,里面提到了住房,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的面积,主要取决于邻居拥有多大的住房。如果邻居的住房小,那他也不需要太大的住房。 人们往往在攀比着别人的幸福,望着他人姹紫嫣红的花园,而忽略了自己脚下青翠的小草。殊不知,幸福是自我,是相对,是拒绝。幸福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属于每一个人。 据心理学家调查,《福布斯》榜上有名的百万富翁和生活在纽约地铁的流浪汉回答感到快乐的比例差不多,太平洋岛国的土著人与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的幸福感也非常相近……正如一棵青草,虽没有乔木高大,却衍生了“更行更远还生”的顽强生命力。 城市万家灯火的喧嚣能让你如痴如醉,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愫也许更使你流连忘返。幸福犹如天上点点闪烁的繁星,总有一颗属于你。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习惯性地看向别人的肩膀,那他就会为自己的肩膀不如别人的高而情绪低落甚至是气愤难平。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