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的头脑”需要一把能开锁的钥匙,“开放的头脑”犹如花朵,需要浇灌和呵护。 《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是深圳读书月年度致敬作者、《新京报》年度好书作者徐贲的新作,帮助人们培养辨别真相,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是批判性思维的示范读本。 徐贲,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 著作包括 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1992)、 Disenchanted Democracy(1999)、 《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 (1996)、 《文化批评往何处去》(1998,2011)、 《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2005)、 《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2008)、 《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2009)、 《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2010) 、 《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2011)、 《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2012)、 《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2013)、 《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2013)、 《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2014)、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2014)、 《颓废与沉默:透视犬儒文化》(2015)、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2015)、 《经典之外的阅读》(2018)。 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是一种怀疑和论证、辨析和评估、探索和综合的能力,也是这一能力的实践行为。这样的“批判”既是认知的,也是伦理的,既是审慎的知识验证,也是实践理性的判断。批判性思维的根本作用在于帮助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能尽量辨别真相,然后做出对错、是非或正邪的判断,从而增强生活中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理性参与力量。基本的批判性思维是不轻信和不自欺。认知偏见、捷径思维、私利的羁绊、情绪的昏智、心理的缺陷等是批判性思维的陷阱。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的是自欺与欺人的可能关系; 第二部分讨论的人的情感、情绪、欲望如何影响真实思考和正确判断,主要体现为“认知偏误”和“捷径思维”; 第三部分讨论人的思考方式如何应对逆境现实和受其何种影响,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乐观幻觉、偏见、歧视、歪理、假话、贪腐、伪善、不实宣传、集体沉默、装聋作哑、心知肚明地附和谎言与说假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