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已经有了“帝国主义”之称,因为它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有“大举入侵”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之嫌。然而,它在道德研究领域的“殖民”却没有明显的进展,因为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道德的本质,至少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牺牲和奉献,而经济的本质则是“收大于支或收支平衡”,此两者几乎不可兼容。 道德的决定和发展要受到历史、文化、宗教和民族性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对于道德问题的研究绝非经济学的分析所能涵盖,但是离开经济学分析,道德问题的研究就难以完善。本书仅从经济学角度展开的道德问题的研究肯定挂一漏万,但是,它仍能证明经济学的分析是道德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本书只是在道德是个人为他人和社会做出牺牲和奉献的意义上,粗线条地讨论道德的意义,而不涉及道德的许多具体内容和各种旁支。 本书认为道德行为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而且是一种崇高的感情体验,更是人们在合理的制度条件下,实现自己满足程度(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方式。这就是说,道德行为在本质上不仅符合社会的利益,而且符合当事人自己的利益。道德与经济的一致性也正在于此。如果不道德的经济可以延续,或者不经济的道德无法摆脱,那就一定是制度出了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只能是改变不合理的经济制度,而不是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利益。因为合理的制度可以使人们在实现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促进群体和社会的利益。我国目前道德水平偏低主要是由于两种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紊乱,只有坚持推进这个转轨,才能奠定持续提升我国道德水平的基础。证明道德与经济一致性的意义在于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使道德行为的本质由个体利益的牺牲转移到个体利益的维护上来,从而使人们拥有自觉遵循道德规范的永恒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