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根据法国巴黎午夜出版社1972年版本翻译的。由三篇访谈构成,德里达在此对1967年他的三部作品《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论文字学))做了提纲挈领的说明,访谈内容精炼紧凑,便于读者把握要旨。 德里达1972年发表的三部作品《多重立场》、《散播》、《哲学的边缘》,实际上对应着1967年发表的三部代表作《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论文字学》,是其基本思路的扩展和丰富。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主要是通过对西方文化结构的批评和分解而展开的。在德里达看来,西方文化的结构长期以来一直受“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主导。逻各斯中心主义主张声音优于文字的等级制:声音是思想和意义的直接表达,而文字则是出于保存记忆的需要。由于当事人不在场,文字会败坏和腐蚀表达的意义。通过对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解读,德里达发现声音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文字形式。因为索绪尔的论据本身就隐含着对声音/文字这一等级制的颠覆因素。据此,德里达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字概念;原初文字(archi-écriture)。它并不等同于与声音相对的文字,而是一种广义的文字概念,它包括原来狭义的文字和声音,还涵盖了雕塑和绘画等一切表达形式。它的特征可以分别用“延异”(la différance)、“踪迹”(la trace)、“替补”(le supplément)、“撒播”(la dissémination)和“游戏”(le jeu)等策略胜的名称来描述,而且主要表现为一种“潜结构”(l'infrastructure)。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结构概念(即指“空间、几何学的或形态学的空间,以及形式和位置的秩序”),而是意味着使结构移心化和向外开放。因而,它只具有“准综合”的特征:其中,冲突各方的意义仍然各行其是,并未综合成一种完整的意义。故此,德里达又形象地称它为“束”:即将不同方向的东西聚合在一起,让各种不同的意义、线索和力量各行其道、并行不悖,彼此之间又相互交错。解构战略就是这样来激活西方文化结构内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使其处于游戏之中,进而繁衍出更多新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