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力求用一种力量,将读者从感性世界不断地引向超感性世界里。所以它对读者来说应该很具吸引力和震憾力。作者起码能够认识到,自己对着手的这项振奋人心的工作是一种荣耀。如果说作者在完成这项工作是艰苦的,那么读者起先即定目标的那份热情恐怕就会消失,开头用以选定目的的那种热情往往会消失,而作者在已经完成这项工作之后,读者反而会认为在这件事情上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而出现不该有的危机。 总的说来,作者的目的是不是可以达到,只能由这本书对为之而写的读者所产生的影响来判断,作者自己对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发言权的。 本书是费希特在柏林大学任教时期的重要著作之一。作品通过“关于怀疑”“知识对话”“信仰本质”三个方面的阐述,展示了哲学家坚持思维与存在同一的观点,并断言知识的形式和知识的实质都来自意识主体。费希特把一切知识和一切实在的共同根源叫作“自我”。这个“自我”,不是人的有限经验的自我,而是绝对的无限的自我,并将“面向自我、反思自我、想象自我”作为自我的纯粹的精神性活动。这是一本为普通公众而不是为哲学家而写的哲学著作,每个读者都能从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