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对有关问题展开了论述。作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本书第一部分以生态意识文明为切入点,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考察了环境伦理思想和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各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剖析了环境伦理的理论来源、哲学基础、历史进步性及其理论缺陷和现实困境。本书第二部分从生态制度文明入手,提出应当通过转变传统观念和完善制度进行和谐生态建设,论述了和谐生态建设的调控预防机制、协调制约机制、评价反馈机制和权利义务机制。本书第三部分着眼于生态行为文明,提出需要在科学发展和生态示范创建的实践中推动和谐生态建设,在政府发展决策、可持续发展实践、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培育和谐生态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最后,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生态示范区与生态县建设三个实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了在和谐生态建设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总结了有关经验。 本书紧扣环境伦理创新与和谐生态建设这一主题,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通过对环境伦理思想和环境伦理学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的辩证分析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出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自然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创新西方环境伦理思想,进一步探索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增强环境伦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探讨环境伦理走向实践的路径选择和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实践的互动。作者还。以生态示范创建和生态县建设的实践为例,探索创建地区在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公众环境道德意识、确立生态文明理念等方面的有益启示与经验,说明生态创建工作不仅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具体措施,而且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道德、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全书旨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建设中,通过弘扬环境伦理文化,加强和谐生态建设,提高全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机制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