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早期的求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朝廷或军队的仪式、典制、官职、法令及祭祀祖先等诸多场合所需要的规范、礼仪等制度方面。这些制度在当时被称为“礼”,孔子为能成为专门教授礼仪制度的“礼师”进行过刻苦的学习。后来,他作为鲁国的公费“留学生”被派往当时“礼”教水平zui高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去学习。回国后,他被鲁国的君主任命为“史官”,学习了大量门类庞杂的知识和技能,渐渐以博学多识而成为当时的名人。 遗憾的是,孔子到zui后也未能在政治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他作为杰出而优秀的“礼师”招揽了很多年轻人,将人生目标从达成个人政治理想转向为教育青年,并创建了孔子学园。弟子们将孔子与他们之间的对话及孔子的言行记录下来编订成书,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论语》。 孔子教授的学问与其他“礼师”不同,不只局限于礼仪制度,还包括如何对待父母、对待君主、对待朋友,人生的意义和方向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如何求学,如何做学问等等。他不赞同以法治国的观点,而是提倡培养统治者以自身德行感化百姓、以仁德治理天下的思想。 正是因为孔子学说的这些特点,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思想在今天仍然极具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