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提供的是一部经过加工和添加了引文出处的谈访集。这一谈访工作是我与伽达默尔教授于今年年初进行的。书的标题就是我所提问的几个领域。 第一篇谈访的中心是伽达默尔对于精神科学中理解问题的研讨。其关于效果史之制约性与解释学过程之应用结构的学说洞开了我们精神科学事业的一个反思性维度。对人类传统的保存和发扬不能被描述为只是纯粹的考古性研究和以方法为主导的专业探讨。其出发点和有关视点应当是对于我们自身的质询。伽达默尔讲到与传统的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传统的阐述者总是被引向一个新的、被扩展了的自我理解。 与传统的对话应当被置放在一个对话的世界、一个解释学的天地,在对话中每个人都只是作为他人的他人而生活着,而且也只有与他人相协调他才能够过上一个成功的生活,——这些在第一篇的结尾部分被清楚地表达了出来。那里所谈论的是一个内容博大的、从语言之核心所生发出来的解释学哲学的话题,还有就是我们生活形式的交往状态。 第二篇访谈讲的是解释学美学的几个问题。与第一篇有所不同,这里所论及的文本不是伽达默尔的主著《真理与方法》,而是其后的一篇论文。关于这篇文章的讨论指明,对于意义指向以及审美经验的理解性特征的揭示,不应就是将审美的理解与非审美的理解等而视之。研究与艺术作品欣赏相联系的理解过程的特点,占据了通过解释学美学而开辟出来的工作场域的中心。与实用语境中意义获取的结构相区别,在此实用语境中每一意义承担者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终究都会在一个成功的意义建构中浮现出来,对艺术的理解、对一幅画或者一件文字名作的阅读却看不到这样一个终结:“理解在作品的此在中体验到其意义的高深与无穷。” 第三篇访谈曾为庆贺伽达默尔93华诞而以略有删节的形式发表于2月11日的《莱茵-内卡报》上,所论为实践哲学问题。这一哲学的基本观点在伽达默尔是通过一体性(Solidarit?t)这样的概念而表达出来的,所谓一体性乃一固有之存在。实践哲学作为问善的伦理学,只能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一个具体道德的自我显现来做:“我们的目的不是去发明一体性,而是使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 伽达默尔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他对哲学任务的原则性理解的,即如他所反复解释的:“哲学活动……就是将被从其原始言说意义所异化了的哲学语言恢复到我们言说所具有的基本的共同点上来。”这一意图也同样贯彻于本书。无论伽达默尔是否讲述过经验的本质,讲述过对话,在对话中的相互理解,讲述过阅读,或者“古典”一语的现实意义,我们总是能够获得一些出自于生活世界之解释学资源的概念,也总是能够弄清一些出自于我们理解之一体性而非什么专业性讨论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