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套装3卷共6册)》包括:《第1卷 汉魏两晋南北朝卷(上)》、《第1卷 汉魏两晋南北朝卷(下)》、《第2卷 隋唐五代卷(上)》、《第2卷 隋唐五代卷(下)》、《第3卷 宋元明清近代卷(上)》和《第3卷 宋元明清近代卷(下)》。 是对中国佛教思想所做的综合考察和全面论述,内容自佛教传入至近代,时间跨度约两千年之久,涵盖佛教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学派和宗派,及其相关的重要哲学范畴和命题;阐述并分析这些范畴、命题的演变过程,揭示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文化内涵、思维特征和知识取向。 全书由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三卷组成第一卷详细考察和分析了中观学派的中道实相原理及其思维方式向涅檠佛性系统的心性学说转化的内存依据、文化背景,描述了这种转化的具体历史过程及其表现形态:第二卷对隋唐五代佛教宗派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予以重点分析和阐释,指出各宗派之间的思想联系以及矛盾差别;第三卷着重研究和阐明衰退时期中国佛教思想的基本形态,辨析产生这些形态的文化前提,推及传统佛教思想向近代过渡和转化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基于对佛教思想与懦、道两家学说关系的周密论证,既为学术界提供佛教思想研究的必备知识,又为深化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套装3卷共6册)》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佛教思想研究”的最终成果,结项鉴定为优秀等级,鉴定专家组认为,此书“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中国佛教思想通史著作,填补了学术界的一项研究空白”,“不仅是佛学研究领域的个重大成果,也为纠正学术界的浮躁风气,提供了学术典范”作为个人的学术研究成果,该著凝结了作者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使之具有立论的全面性、系统性以及独创性等鲜明特点资料广博而详实,内容周全而厚重,述论严密而深刻,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
目录 《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1卷(汉魏两晋南北朝卷)》上下册目录: 作者的话 第一章 佛教初传时期的思想 第一节 佛教初传和经典初译 第二节 《牟子理惑论》的思想 第三节 早期译经家的佛教思想 第二章 两晋般若学说的展开 第一节 玄学与早期般若学 第二节 名士与名僧的佛学交流 第三节 般若学的“六家七宗” 第四节 支遁佛学的时代意义 第五节 道安的般若思想研究 第六节 慧远的“法性实有”论 第七节 鸠摩罗什的中观学说 第八节 僧叡的佛教思想史整理 第九节 《肇论》的佛学贡献 第十节 早期北方佛教的思想特色 第三章 南北朝佛教思想的成长 第一节 竺道生的涅檠学说 第二节 东晋南朝的形神之争 第三节 东晋南朝的夷夏之辨 第四节 梁武帝萧衍的心性佛学 第五节 《大乘起信论》的思维模式 第六节 判教思潮的兴起 第七节 疑伪经典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八节 北朝禅法思想之争 第九节 末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章 南北朝佛教学派的思想 第一节 涅槃师学 第二节 成实师学 第三节 毗昙师学 第四节 地论师学 第五节 摄沦师学 第六节 三论师学《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2卷(隋唐五代卷)》上下册目录: 第一章 天台佛学的成立和展开 第一节 佛教理论的深化及宗派的形成 第二节 智觊的“一心三观”学说 第三节 智觊的“一念三千”理论 第四节 关于“一念无明法性心” 第五节 智颤的判教思想体系 第六节 忏悔思想和忏仪制度 第七节 灌顶的天台佛教思想 第八节 玉泉寺传承的天台思想 第二章 三论宗的佛教思想体系 第一节 吉藏与三论宗的成立 第二节 吉藏的中道实相论 第三节 吉藏的二谛论 第四节 三论宗的判教思想 第三章 唐初佛道思想之争 第一节 武德、贞观年间的佛道论争 第二节 显庆、龙朔年间的佛道论争 第三节 三教谈论的内容和实质 第四章 玄奘及其所传唯识学 第一节 玄奘大师的译经成就 第二节 唯识宗的理论体系 第五章 华严宗的思想学说 第一节 华严宗的思想学说 第二节 华严学说与《起信论》 第三节 李通玄的东方智慧论 第六章 唐前期其他宗派佛教思想 第一节 律宗思想概述 第二节 净土信仰的民间展开 第三节 开元时期的密宗思想 第四节 藏地佛教的初传 第七章 禅宗的建立及其早期思想 第一节 “东山法门”的思想特色 第二节 神秀系统的禅法思想 第三节 惠能及其《坛经》思想 第四节 神会论“空寂之知” 第五节 江东牛头禅的玄学化 第六节 洪州禅的老庄化思想 第七节 希迁《参同契》的思想 第八节 宗密的禅教会通论 第八章 全盛时期的五家禅思想 第一节 沩仰宗的理事不二思想 第二节 《临济录》的自由境界论 第三节 曹洞宗的“回互”学说 第四节 文偃的“云门三句” 第五节 文益论“宗门十规” 第六节 禅师门下的士大夫佛学 第七节 五家禅思想体系评论 第九章 天台中兴与吴越佛教 第一节 永嘉玄觉与天台佛教 第二节 湛然的“无情有性”说 第三节 梁肃和李翱的佛教思想 第四节 唐末五代的吴越佛教 第十章 延寿的佛教融合思想 第一节 “禅教一致”论 第二节 “万善同归”说《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3卷(宋元明清近代卷)》上下册目录: 第一章 宋代思想界的概貌 第一节 佛教思想与程朱理学 第二节 衰颓中的佛教思想 第三节 智圆及其《闲居编》 第四节 契嵩及其《辅教编》 第二章 宋代佛教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天台佛教内部思想论争 第二节 黄龙派与杨岐派的思想分歧 第三节 文字禅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节 看话禅对默照禅的批判 第五节 宗杲的“忠义之心”说 第六节 宋代的士大夫禅学 第七节 王日休的净土念佛思想 第三章 金元时期的佛教思想 第一节 万松行秀及其门下的禅学 第二节 元代的临济禅师和禅学 第三节 天台佛学的局部承绪 第四节 白莲宗的净土思想 第五节 藏传佛教思想的展开 第四章 明代佛教思想的维系 第一节 宋濂的佛教思想 第二节 道衍及其《道余录》 第三节 传灯的性善恶论 第四节 明代临济禅和曹洞禅思想 第五节 阳明心学与晚明士大夫佛学 第六节 “四大高僧”的佛教思想 第七节 晚明佛教义学余绪 第五章 清代佛教思想的民俗化 第一节 明末遗民的佛教思想 第二节 雍正帝胤稹的“御制”佛学 第三节 清代禅宗思想概述 第四节 “四大名山”的佛教文化 第五节 藏传佛学的发展变化 第六章 近代佛教思想述略 第一节 经世传统与近代佛学情怀 第二节 支那内学院的教理反思精神 参考书目 《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1卷(汉魏两晋南北朝卷)》上下册目录: 作者的话 第一章 佛教初传时期的思想 第一节 佛教初传和经典初译 第二节 《牟子理惑论》的思想 第三节 早期译经家的佛教思想 第二章 两晋般若学说的展开 第一节 玄学与早期般若学 第二节 名士与名僧的佛学交流 第三节 般若学的“六家七宗” 第四节 支遁佛学的时代意义 第五节 道安的般若思想研究 第六节 慧远的“法性实有”论 第七节 鸠摩罗什的中观学说 第八节 僧叡的佛教思想史整理 第九节 《肇论》的佛学贡献 第十节 早期北方佛教的思想特色 第三章 南北朝佛教思想的成长 第一节 竺道生的涅檠学说 第二节 东晋南朝的形神之争 第三节 东晋南朝的夷夏之辨 第四节 梁武帝萧衍的心性佛学 第五节 《大乘起信论》的思维模式 第六节 判教思潮的兴起 第七节 疑伪经典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八节 北朝禅法思想之争 第九节 末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章 南北朝佛教学派的思想 第一节 涅槃师学 第二节 成实师学 第三节 毗昙师学 第四节 地论师学 第五节 摄沦师学 第六节 三论师学《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2卷(隋唐五代卷)》上下册目录: 第一章 天台佛学的成立和展开 第一节 佛教理论的深化及宗派的形成 第二节 智觊的“一心三观”学说 第三节 智觊的“一念三千”理论 第四节 关于“一念无明法性心” 第五节 智颤的判教思想体系 第六节 忏悔思想和忏仪制度 第七节 灌顶的天台佛教思想 第八节 玉泉寺传承的天台思想 第二章 三论宗的佛教思想体系 第一节 吉藏与三论宗的成立 第二节 吉藏的中道实相论 第三节 吉藏的二谛论 第四节 三论宗的判教思想 第三章 唐初佛道思想之争 第一节 武德、贞观年间的佛道论争 第二节 显庆、龙朔年间的佛道论争 第三节 三教谈论的内容和实质 第四章 玄奘及其所传唯识学 第一节 玄奘大师的译经成就 第二节 唯识宗的理论体系 第五章 华严宗的思想学说 第一节 华严宗的思想学说 第二节 华严学说与《起信论》 第三节 李通玄的东方智慧论 第六章 唐前期其他宗派佛教思想 第一节 律宗思想概述 第二节 净土信仰的民间展开 第三节 开元时期的密宗思想 第四节 藏地佛教的初传 第七章 禅宗的建立及其早期思想 第一节 “东山法门”的思想特色 第二节 神秀系统的禅法思想 第三节 惠能及其《坛经》思想 第四节 神会论“空寂之知” 第五节 江东牛头禅的玄学化 第六节 洪州禅的老庄化思想 第七节 希迁《参同契》的思想 第八节 宗密的禅教会通论 第八章 全盛时期的五家禅思想 第一节 沩仰宗的理事不二思想 第二节 《临济录》的自由境界论 第三节 曹洞宗的“回互”学说 第四节 文偃的“云门三句” 第五节 文益论“宗门十规” 第六节 禅师门下的士大夫佛学 第七节 五家禅思想体系评论 第九章 天台中兴与吴越佛教 第一节 永嘉玄觉与天台佛教 第二节 湛然的“无情有性”说 第三节 梁肃和李翱的佛教思想 第四节 唐末五代的吴越佛教 第十章 延寿的佛教融合思想 第一节 “禅教一致”论 第二节 “万善同归”说《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3卷(宋元明清近代卷)》上下册目录: 第一章 宋代思想界的概貌 第一节 佛教思想与程朱理学 第二节 衰颓中的佛教思想 第三节 智圆及其《闲居编》 第四节 契嵩及其《辅教编》 第二章 宋代佛教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天台佛教内部思想论争 第二节 黄龙派与杨岐派的思想分歧 第三节 文字禅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节 看话禅对默照禅的批判 第五节 宗杲的“忠义之心”说 第六节 宋代的士大夫禅学 第七节 王日休的净土念佛思想 第三章 金元时期的佛教思想 第一节 万松行秀及其门下的禅学 第二节 元代的临济禅师和禅学 第三节 天台佛学的局部承绪 第四节 白莲宗的净土思想 第五节 藏传佛教思想的展开 第四章 明代佛教思想的维系 第一节 宋濂的佛教思想 第二节 道衍及其《道余录》 第三节 传灯的性善恶论 第四节 明代临济禅和曹洞禅思想 第五节 阳明心学与晚明士大夫佛学 第六节 “四大高僧”的佛教思想 第七节 晚明佛教义学余绪 第五章 清代佛教思想的民俗化 第一节 明末遗民的佛教思想 第二节 雍正帝胤稹的“御制”佛学 第三节 清代禅宗思想概述 第四节 “四大名山”的佛教文化 第五节 藏传佛学的发展变化 第六章 近代佛教思想述略 第一节 经世传统与近代佛学情怀 第二节 支那内学院的教理反思精神 参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