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是一部比较系统、经得起研读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这是一次把国外教学和研究同国内语境下的思考结合起来的尝试,更具体地说,是一次打通中西学术规范、话语界限和思路的努力。内容取自2002年春季和夏季的两门研究生课程。一门是在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开设的专题研讨班,Modernity and Identity: Universalism and Its Discontent (现代性与认同:普世主义及其不满),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英文,对象是比较文学系和其他文科系的博士研究生,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当代理论背后的观念史、社会史和政治哲学基础。另一门是2002年五月和六月间在北京大学比较文研究所和中文系开设的以《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为题的系列讲座,对象是中文系和其他文科系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中文。《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就是在这两种语言和课程的基础上整理、修改而成的。 作者简介 张旭东,1965年生于北京,在上海受中小学教育。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杜克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美学教研室、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东亚语文系。现为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研究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讲座教授(兼职)。主要中文著、译包括:《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本雅明)、《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启迪》(本雅明)、《幻想的秩序:批评理论与现代中国文学话语》、《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通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等。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代序 我们今天怎样做中国人?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反思 导论 比较的时代 普通与特殊的辨证法 作为问题意识的文化政治 现代西方普遍性话语的谱系 第一讲 总论:文化政治视野里的普遍与特殊:现代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谱系 “主人与奴隶”:从政治哲学到文化政治 普遍性问题的方法论反思:文化政治与观念史批判的双重视角 政治哲学与文化比较 社会批判、文化研究与文化比较 观念史批判与文化政治的介入: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普遍历史理念及其内在矛盾 观念史批判与文化政治问题的激化:重读尼采和韦伯 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切关性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观念史批判与政治哲学问题的当代性 课堂问答 第二讲 “普遍性”的历史语境: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自由和权利观念 当代中国与文化政治观念的相关性 康德政治哲学中的个人、理性与国家 黑格尔哲学里面普遍、特殊和同一性 康德、黑格尔政治哲学 观念的当代语境 课堂问答 第三讲 尼采(上):反历史主义的文化批判(《不合时宜的观察》) 从黑格尔到尼采:市民一基督教价值体系的解体 尼采的转折及其当代意义:从卢卡契的《理性的毁灭》谈 尼采的历史批判和文化批判:《不合时宜的观察》 第四讲 尼采(下):起源、“永恒的复归”与价值的自我肯定 再谈《理性的毁灭》 “神话”与“起源” “永恒的复归” “真理是一个价值事件”:起向生活世界 消解与自我肯定:后现代主义文化政治里的尼采主义 第五讲 韦伯与文化政治 只有价值多元,没有价值中立 自由的观念 从存在到政治 非政治化——美国人的《上海故事》 政治经济的基本问题 自我肯定 民族国家 历史记忆 政治成熟的民族 课堂问答 第六讲 文化政治的激化:从韦伯到施米特 韦伯的立场 理性的世界 施米特的挑战 主权、例外情况与“人类最后的战争” 结束语:谈谈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课堂问答 第七讲 多元文化时代的历史与主体(北京大学中文系孑民论坛) 文化多元与历史主体 压抑的多样性:哈贝马斯、罗尔斯、罗蒂与杰姆逊 西方独特性的叙事:重读韦伯《新教论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世界上本没有路” 课堂问答 参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