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论 1.1 对鸠摩罗什在中国文化史上 地位的概括性认识 1.2 考察鸠摩罗什时代的路径与 节点的选择 2 古龟兹国王族及帛姓僧侣与 佛教东传 ——从佛图澄到鸠摩罗什 2.1 龟兹王族及龟兹帛姓僧侣与 佛教之东传 2.2 龟兹王族及帛姓僧侣与 中国尼寺戒律之建立 2.3 鸠摩罗什与佛图舍弥的 学术渊源关系 3 早期佛教与帝王政治的共生因缘 ——论鸠摩罗什从厨宾到长安 同帝王的关系 3.1 “国主”与“法事”的平衡: 传教者的策略选择 3.2 厨宾王族与鸠摩罗什 3.3 疏勒王对鸠摩罗什的 扶植与利用 3.4 龟兹王帛纯与大乘佛教 在龟兹地区的发展 3.5 前秦王苻坚的 统一梦想与宗教策略 3.6 前凉王吕光与 鸠摩罗什的破戒 3.7 后秦王姚兴与 鸠摩罗什译场之建立 3.8 帝王政治中终极追寻与 统一意识形态之关联 4 从“智慧第一”到“谬充传译” ——鸠摩罗什宗教生涯的 理想目标与现实错位 4.1 舍利弗的“智慧第一”与 鸠摩罗什的“聪辩绝世” 4.2 优波掘多与鸠摩罗什的 性格特征 4.3 迦旃延子与鸠摩罗什后期 传教生涯的心理预期 5 鸠摩罗什的被掳掠者身份 及其文化偏见 5.1 被掳掠者的选择:对鸠摩罗什 来华机缘的讨论 5.2 鸠摩罗什对“秦人”思辨 能力的质疑 5.3 鸠摩罗什同庐山慧远的 思想隔膜 5.4 “天竺中心论”对鸠摩罗什的 影响 6 鸠摩罗什译经时期的长安僧团 6.1 鸠摩罗什之前长安 僧团的早期情况 6.2 释道安对长安僧团发展的 重要作用 6.3 以鸠摩罗什为核心的 长安僧团的形成与发展 6.4 鸠摩罗什僧团的“学问化”倾向 及对佛教中国化的贡献 7 鸠摩罗什和他的弟子们 7.1 倾心禅学的僧睿与 辩才无双的道融 7.2 罗什最早的中原弟子 ——僧肇法师 7.3 竺道生与鸠摩罗什义学趋向之 差距 7.4 逍遥园三千大德中的精英们 8 鸠摩罗什与来华西域胡僧之关联 8.1 从对佛驮跋陀罗的排挤 来审视长安的“秦僧”团体 8.2 鸠摩罗什与其老师佛陀耶舍、 卑摩罗叉的关系 8。3天竺、西域僧人同长安僧团的 合作与挑战 9 西域幻术与鸠摩罗什之传教 9.1 对西域幻术东来的 简单考索 9。2佛经中的外道幻术与 鸠摩罗什的“杂学”知识 9.3 鸠摩罗什在凉州所使用的 幻术等神异技术 9.4 从“芥子纳须弥”的法门到 “纳镜于瓶”的幻术 10 鸠摩罗什对《维摩诘所说经》的 翻译与注释 10.1 鸠摩罗什翻译《维摩诘所说经》 的时代背景 10.2 鸠摩罗什僧团对 《维摩诘所说经》的注释与 维摩诘信仰 11 《维摩诘所说经》与维摩诘 造像考 11.1 支谦译本与维摩诘造像考 11.2 判断《文殊问疾品》早期 维摩诘图像蓝本的 一个关键标准 11.3 支谦本《佛说维摩诘经》是 炳灵寺维摩诘造像的经 文蓝本 11.4 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对 维摩诘图像的影响 12 优填王旃檀瑞像流布中国考 ——兼论鸠摩罗什与 龟兹瑞像之关系 12.1 作为“众像之始”的 “优填王旃檀瑞像” 12.2 流传中国的三尊 “优填王旃檀瑞像”考述 12.3 以宋代为界的两种不同的 “优填王旃檀瑞像”传承记载 12.4 历代帝王供奉“优填王旃檀瑞像”之 动因 13 鸠摩罗什对般若学及 东亚文化的贡献 13.1 鸠摩罗什的论著与译作 13.2 鸠摩罗什对中观般若学 发展的贡献 13.3 鸠摩罗什的翻译理论及其 所译佛经的特色 13.4 鸠摩罗什对佛教中国化及 东亚文化的贡献 鸠摩罗什年表 参考文献 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