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骏编著的《米芾蜀素贴苕溪诗》是历代名碑法帖技法教程系列之一,精选了历代名碑法帖的代表作,满足了各阶段学书者的不同需求。为了便于教学和自学,遵照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的原则,对每种碑帖的用笔特点、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对基本笔画、偏旁部首、问架结构均运用图例和文字讲解,使学书者有一个比较完整、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北宋时,蜀地(四川)生产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称为蜀素。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裱成一个纵29.7cm,横284.3cm的长卷,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只在卷尾写了几句话,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竞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一直到北宋元秸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米芾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得水一般。他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诗,计七十一行,六百五十八字,署黻款,这就是《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此卷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日:“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此卷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