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胡同的智化寺建成于正统九年(1444年),是明英宗宠信的司礼监太监王振的家庙,寺名为英宗所赐,“智化”寓意以佛的智慧度化众生。智化寺现有占地面积约为5500平方米,是目前北京市内较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1961年被列入diyi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化寺内保存完整的四进院落,可称得上是一座集造像、佛经、壁画、音乐等佛教艺术为一体的禅林净土。凝重的黑琉璃瓦彰显着典雅的气质;十三尊明代佛教造像古朴庄严;数百卷元、明、清三代藏经弥足珍贵;明代壁画《地藏菩萨与冥府十王》色彩艳丽、线条细腻;古建装饰彩绘素雅清新;北京仅存的一具明代木制转轮藏雕刻精湛。倘佯在殿宇院落中,或漫步或小憩,是每一位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难以寻觅的情怀。 智化寺尤以寺内所传的古乐——智化寺京音乐而著名。 化寺京音乐是明清时期流传在北京地区的民间笙管乐,它以东城智化寺为传播中心,曾向外传授到东城和南城的天仙庵、水月庵、成寿寺、关帝庙等十余座寺院,是北京地区民间器乐的代表性曲种。相传它源自明代宫廷,经智化寺艺僧按代传承,至今已500多年。其曲调古朴典雅、悠扬深沉,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它集宫廷音乐、佛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于一体,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06年6月,智化寺京音乐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演奏智化寺京音乐的乐器主要有管、笛、笙、云锣和鼓。部分乐曲还需要加铙、钹等打击乐器。其中,管为领奏乐器。九孔管和十七簧笙在形制特征、音孔谱字、乐器音高等方面,均保留了唐、宋教坊音乐的遗制。智化寺京音乐使用的七个调,分别是:正调、背调、皆止调、月调、凡调、乙调和工调。它采用中国的传统记谱法——工尺谱来记谱,以“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等工尺谱字来记录音高。现存较早的智化寺京音乐工尺谱本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智化寺十五代艺僧容乾所抄的《音乐腔谱》。智化寺京音乐在传承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注重保护继承,不随意增删变易。师徒按照严格的口传心授方法来传授。传承至今已二十七代,仍然保留着历史的原有风貌。 由于智化寺京音乐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20世纪五十年代起,査阜西、杨荫浏等音乐理论家对智化寺京音乐进行系统研究,成果丰厚。八十年代经过政府、音乐界和佛教界人士的发掘和抢救,智化寺京音乐恢复活动后曾远赴欧洲演出。1990年,第二十五、二十六代艺僧回到智化寺排练传艺,并培养出第二十七代传承人,使古乐免遭失传。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支持下,2004年以来,传承人在智化寺内坚持传承活动,让优雅的古乐穿越数百年的光阴,为今人所享。 智化寺京音乐第二十七代传承人均生于河北省固安县屈家营村古乐世家,自幼学习当地民间音乐,有深厚的工尺谱基础。1991年到智化寺后,师从智化寺京音乐第二十六代传人本兴、慧明、福广学习智化寺京音乐。从韵谱到演奏,均按照古法传承,一音未改。近年来,在智化寺内进行每日定时表演,为观众展示北京的传统音乐风韵。 《料峭》是中国佛教京音乐的一首大型器乐套曲,主要用于佛教法事活动中。由于佛教法事有固定程式要求,再加上艺僧在传承上的稳定性,使《料峭》套曲保留了历史上原有的曲式结构模式和宫调指法特点。全曲乐谱较早见于智化寺承传的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艺僧永乾所抄《音乐腔谱》,其中所载的《料峭》套曲与现在第二十七代传人的版本相差几。 智化寺京音乐《料峭》套曲,是组合型主体曲式的典型代表,结构可分为头、身、尾三部分。全曲由《三皈赞》《好事近》《千秋岁》《滚绣球》《醉太平》《青山口》《水鸭儿》《大打围》《放海青》《拿天鹅》《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和《纸幡》等15首曲牌连缀而成。这些曲牌大多来自唐宋时期。全曲时长约50分钟,其中《三皈赞》《好事近》《滚绣球》《春季》以悠扬的散板开头,入板后逐渐由沉稳的慢板转为平和的中板,再转入热烈的快板,zui后又以散板结束。这种“散——慢——中——快——散”的变速方式在唐、宋大曲中非常典型。在音乐中,管子高亢明亮、笛子花音巧奏、笙的和音饱满、云锣富有色彩、大鼓沉稳洒脱,五种乐器配合默契,奏出辉煌空灵的艺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