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摹的系统性构建过程中,对比无疑是获取diyi手信息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比较,掌握碑帖在书体、风格、形制、审美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不同特点,加深印象。同时,真草篆隶行虽是五种不同书体,但字形变异只是一种外在区别,临摹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依据书体渐变的轨迹,寻找内在的、共通的审美价值。傅山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这就说明,学楷书、行书乃至草书,突破口其实在于篆隶,此即是对于相关性的关注。只有通过反复揣摩,才能不被表象所蒙蔽,在多本碑帖之间找到某种关联性,从而将看似不相关的碑帖结合起来,萌生新的思路。在临摹过程中,探索一种碑帖奥秘的法门很可能是另一本碑帖。随意地临摹,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从具体碑帖到整个书法史的梳理,都非常必要。从微观到宏观,由宏观至微观,如此反复,不断地比较和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就有了临摹的系统性。在这一系统当中,涵盖多层次的要求;书体的先后选择,不同书体之间的转换,同一书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碑帖之间的差异等。由此而言,书家必须处理好博取和专攻的关系,进而由临摹的系统性提升至风格构建的系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