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 ?从格罗托夫斯基到全息影像,现场艺术都发生了什么? ?本书理论密致,例证丰富,直抵现场艺术内核。 ?如果您对现场艺术,尤其是表演艺术感兴趣,请一定不要错过这部条分缕析的前沿佳作。 - 名人推荐 - 此书涉及多学科,又不流于浅尝辄止,为关心相关问题的理论学者和艺术家、艺术管理者、策展人提供了一定的理解基础和信息资源。——朱青生 该书虽是理论著作,但密切联系实践,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探讨,所以很多基于理论分析而得出的美学结论,对于艺术实践者更加具有意义。——付晓东 - 内容简介 - 本书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对当代艺术中的现场性进行一次(理论意义上的而非实践或艺术史意义上的)全面考察。也就是说,通过考察当代艺术,尤其是现场艺术中的肉身化和非肉身化问题,给现场艺术一个现象学式的、表演性的定义,在这些理论推证的基础上,为相应领域的实践者提供一种相当个人化的实践方法。 作者简介 石可,青海西宁人。诗人、戏剧导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出版有诗集《往生书》。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负责现场艺术方向。
目录: 引论 Ⅰ 肉身化 第一章 自我和主体性 第一节 肉身化的概念 1.在现象学视角中 第二节 自我 1.两种反思 2.肉身化自我 第三节 表演作为主体的自我 1.内部和外部 2.内部即外部:骨骼作为皮肤 3.阿尔托:行动中的形而上学 4.格罗托夫斯基:旅行者 第四节 目的和激荡 第二章 切实化和偶然性 第一节 边界的切实化 1.切实化 2.床上跳 3.边界的含义 第二节 可能性 1.肉身化现象学意义上的可能性 2.偶然性 第三节 三个案例 1.《最后的制作者》,偶然性作为主题 2.《第一千夜》、《美好的一天》,偶然性作为功能 第四节 现场性 第三章 地景作为生活世界 第一节 他者性:表演者和观众 第二节 表演中的自我作为他者 1.拥有 2.时间 3.维护,同侪观众作为他者 第三节 集体表演:作为同事的他者 1.主体间性 2.萨特式主体间性 3.越界者剧团的合作方式 4.山羊之岛剧团的合作方式 第四节 结论:地景、生活世界、环境 Ⅱ 非肉身化 第四章 物质性非肉身化 引入 非肉身化:肉身化的二元对立 第一节 表演中的事物 1.道具:弹跳鸟和神圣智慧 2.服装、面具 3.游动的鱼手指:互动性 4.客体性 第二节 中阴性的身体作为非肉身化 1.血、头发和卑贱 第三节 超级木偶、机器人和傀儡 第五章 符号学意义上的非肉身化 第一节 变成语言 1.从“现象学”到“符号” 2.变成图像 3.在表述的边界上 第二节 对艺术表演的符号学分析 1.考虑符号学就是考虑非肉身化 2.在场和消失体现的不可分割性 第六章 非肉身化的两个极端 第一节 人机斯戴拉克和人机奥兰 1.斯戴拉克的非自然选择 2.蝎狮奥兰 3.人机作为后人的隐喻 第二节 拟真的极端:全息影像 第三节 描述表演的连续体及其增生变奏 第四节 结论 1.基本单位 2.表演:肉身化于生活世界 3.结论之结论:现场的策略 附录 案例一:《好天》 案例二:《无人在家》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