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日本帶到世界!將世界帶進亞洲的策展人! 「不管對象是記者還是一般人,都要讓他們前往那個雖然不知道終點是什麼,但可以看到未知世界的地方。策展人一定要懷有這樣的思維不是嗎?」——森美術館館長 南條史生 這本自傳性質的藝術生涯錄是策展人南條史生由一個銀行職員、旅遊雜誌記者到從一部電話創業以來的種種歷程。其間遊走於當代藝術巨匠、鉅作以及新秀之間,更參與了許多雙年展、世博會、藝術節、公共藝術案、市鎮再造、美術館開發的籌劃工作。 有別於歐美藝術脈絡,作者細緻卻直率的體察日本、台灣、新加坡、中國、印度,乃至阿拉伯等地的情況,提出了帶有民族歷史、宗教、政治、社會議題的視角。讓亞洲當代藝術跳脫了標榜普遍一致的單一框架,成為一個多元、複雜,具有相對價值觀的世界。 也讓藝術更直接的揭發人類此刻的生存狀態。 作者的足跡遍佈 展覽 威尼斯雙年展 / Against Nature / Aperto / 人間的條件 / 直島:Out of Bounds / 威尼斯:Trans Culture / 台北雙年展 / HOT AIR / 漢諾威萬國博覽會 / 橫濱三年展 / Happiness / 新加坡雙年展 /六本木藝術夜 藝術家 波依斯(Joseph Beuys) / 田窪恭治 / 伊藤公象 / 堀浩哉 / 河原溫 / 荒川修作 / 赤瀨川原平 / 椿昇 / DUMB TYPE / 森村泰昌 / 雅尼斯?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 / 朱利奧?帕歐里尼(Giulio Paolini) / 馬里奧?梅茨(Mario Merz) / 布罕(Daniel Buren) / 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 / 杜象(Marcel Duchamp) / 宮島達男 / 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 / 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 愛德華?金霍茲(Edward Kienholz)/ 小野洋子 / 羅伯特?印第安納(Robert Indiana)/ 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 盧西亞諾?法布羅(Luciano Fabro) / 奈良美智 / 小澤剛 / 村上隆 / 尚卡瓦(Sanggawa) / 梅丁衍 / 金洪疇(Kim Hong-Joo) / 弗朗索瓦?莫黑雷(Fran?ois Morellet) / 西川勝人 / 埃托雷?斯帕萊蒂(Ettore Spalletti) / 杉本博司 / 大竹伸朗 / 中野渡尉隆 / 蔡國強 / 詩琳?娜夏特(Shirin Neshat) / 內藤禮 / 中山大輔 / 荒木經惟 / 強納生?伯羅夫斯基(Jonathan Borowski) / 菲利普?金(Philip King) / 丹尼?卡拉萬(Dani Karavan) / 李昢(Lee Bul) / 中村哲也 / 漢斯?韓莫特(Hans Hemmert) / 坂茂 / 日比野克彥 / 瑪莉露?諾德克(Mariele Neudecker) / 伊藤若沖 / 莫內(Claude Monet) / 傑夫?昆斯(Jeff Koons) / 草間彌生 / 艾未未 / 弗朗索瓦?羅氏(Fran?ois Roche) / 科比意(Le Corbusier) / 黑川紀章 / 蘇博德?古普塔(Subodh Gupta) / 巴爾蒂?克爾(Bharti Kher) / 希瑪?烏帕迪耶(Hema Upadhyay) / 艾德華多?卡茨(Eduardo Kac) / 奧隆?凱茨(Oron Catts) / 史特拉克(Stelarc) / 哈桑?謝里夫(Hassan Sharif) / 蘇哈?修曼(Suha Shoman) / 澤娜?艾爾?哈利勒(Zena El Khalil) / 原高史 / 珍?亞歷山大(Jane Alexander) / 森萬里子 / 漢斯?歐普?德?貝克(Hans Op de Beeck)/ 林德羅?厄利什(Leandro Erlich) / 露易絲?布儒瓦 / 伊薩?根澤肯(Isa Genzken) / 吉岡德仁 / 西澤立衛 / 榮?穆克(Ron Mueck) / 崔正化(Choi Jeong Hwa) / 矢延憲司 單位及公共藝術案 ICA NAGOYA / NANJO and ASSOCIATES / 霧島藝術之森 / 博多Riverain / 新宿I-LAND / 森美術館 / 六本木Hills /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 / 國際交流基金會 本書特色 1.作者經歷廣泛且多元,除了當紅藝術家個展外,策展主題更涉及建築、醫學、戰爭與民族性;展覽型態包括城鎮再造、商辦建築、森林、海邊、再生空間、都會街道,讓當代藝術無所不展、隨處可見。 2.策展人置身與藝術家共同製作的第一現場,甚至先於藝術家,對場所、社會氛圍進行構思,讓讀者直接看到當代藝術背後那想與人們傳達的心念。 3.不只帶領讀者以亞洲人的視野去體察歐美的藝術思維,也讓世界當代藝術看見亞洲在地豐饒的文化脈絡。 作者简介 南條史生 森美術館館長,策展人。1949年生於東京都。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院、文學院哲學系,主修美學與藝術史學。1978-86年任職於國際交流基金會。1986-90年為ICA NAGOYA總監。1990-2002年主持NANJO and ASSOCIATES。2002-06年任森美術館副館長,2006年任館長至今。曾任世界各國美展委員與總監。CIMAM(國際美術館會議)、AICA(國際美術評論家聯盟)會員。1991年起擔任慶應義塾大學兼任講師。著有《藝術與城市——獨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軌跡》(鹿島出版社,1997年)、《奔馳的亞洲——看當代藝術的今日》(疾走するアジア―現代アートの今を見る,美術年鑒社,2010年)。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對當代藝術的心嚮神往 國際交流基金會時期 1978~1986 約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 初見卡塞爾文件展/邀請波依斯的始末 詹姆士?特瑞爾(James Turrell)/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 位於國境北端的潘薩收藏館 艾爾溫?赫里希(Erwin Heerich)/蓋哈德?葛伯納(Gotthard Graubner) 荒野中的島──霍姆布洛伊博物館 田窪恭治/伊藤公象/崛浩哉 初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河原溫/荒川修作/赤瀨川原平 在牛津舉辦的日本戰後藝術展 椿昇/DUMB TYPE/森村泰昌 將「Against Nature」展推向美國 第二章 與偉大的藝術邂逅 ICA NAGOYA時期 1986~1990 雅尼斯?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 誰該擔任開幕藝術家呢? 馬里奧?梅茨(Mario Merz) 直接面對重量級裝置作品 丹尼爾?布罕(Daniel Buren) 條紋的魔術師 克里斯提昂?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 訴諸內心的當代藝術 沃爾特?德?瑪利亞(Walter De Maria) 迪亞藝術基金會的衝擊 伊米?克諾貝爾(Imi Knoebel)/布林奇?帕勒莫(Blinky Palermo)/羅伯特?雷曼(Robert Ryman) 迪亞藝術基金會的崇高/《閃電原野》的一夜 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 沙漠邊境的奇納提基金會 塞?湯伯利(Cy Twombly) 梅尼爾美術館的白色房間——休士頓的感動(上) 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 羅斯科教堂的靜謐——休士頓的感動(下) 馬賽爾?杜象(Marcel Duchamp) 將傳說中的杜象帶往日本 宮島達男/森村泰昌 策劃威尼斯的「Aperto」展 第三章 靠一台電話來創業 NANJO and ASSOCIATES時期 1990~2002 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 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 愛德華?金霍茲(Edward Kienholz) 把空間用到極致——「人類的條件」展的實驗 小野洋子 將愛與和平帶到日本 羅伯特?印第安納(Robert Indiana)/羅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盧西亞諾?法布羅(Luciano Fabro) 第一次參與公共藝術計畫——新宿I?LAND 奈良美智/小澤剛 由日本年輕人所組成的Yumeooka藝術計畫 尚卡瓦(Sanggawa)/梅丁衍/金洪疇(Kim Hong-Joo) 博多Riverain的黃色鸚鵡 弗朗索瓦?莫黑雷(Fran?ois Morellet)/西川勝人/埃托雷?斯帕萊蒂(Ettore Spalletti) 「透明感與速度」的商辦空間藝術(Corporate Art)計畫 杉本博司/大竹伸朗/中野渡尉隆 在直島的「Out of Bounds」展與福武氏結識 村上隆/蔡國強/詩琳?娜夏特(Shirin Neshat) 首次在威尼斯展出的「TransCulture」展 內藤禮 成為威尼斯日本館的委員 中山大輔/荒木經惟 在台北初試啼聲的雙年展 強納生?伯羅夫斯基(Jonathan Borowski)/菲利普?金(Philip King)/丹尼?卡拉萬(Dani Karavan) 參加霧島藝術之森的建設、開幕 李昢(Lee Bul)/中村哲也/漢斯?韓莫特(Hans Hemmert) 氣球藝術的慶典「HOT AIR」展 大木裕之/GORGEROUS/秋山沙也加(秋山さやか) 一晚限定的藝術之夜,利德瑪酒店的「J-way」展 坂茂/椿昇/日比野克彥 在漢諾威萬國博覽會奮戰的藝術家們 瑪莉露?諾德克(Mariele Neudecker)/小野洋子/椿昇 從第一屆橫濱三年展的奮鬥講起 第四章 參與美術館的開幕 森美術館時期 2002~ 伊藤若沖/莫內(Claude Monet)/傑夫?昆斯(Jeff Koons) 「Happiness」展裡看見的時代感受 草間彌生 以能夠「體感」當代藝術為目標 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杉本博司/艾未未 追求個性與獨自性 弗朗索瓦?羅氏(Fran?ois Roche)/科比意(Le Corbusier)/黑川紀章 作為藝術品的建築與都市 蘇博德?古普塔(Subodh Gupta)/巴爾蒂?克爾(Bharti Kher)/希瑪?烏帕迪耶(Hema Upadhyay) 下個浪潮是印度 艾德華多?卡茨(Eduardo Kac)/奧隆?凱茨(Oron Catts)/史特拉克(Stelarc) 醫學與藝術交錯的場所 哈桑?謝里夫(Hassan Sharif)/蘇哈?修曼(Suha Shoman)/澤娜?艾爾?哈利勒(Zena El Khalil) 嶄露頭角的阿拉伯當代藝術 第五章 邁向地區、城市、世界的挑戰 原高史/珍?亞歷山大(Jane Alexander)/森萬里子 穿梭街道的藝術——第一屆新加坡雙年展 坂茂/漢斯?歐普?德?貝克(Hans Op de Beeck)/林德羅?厄利什(Leandro Erlich) 從驚豔到感動——第二屆新加坡雙年展 露易絲?布儒瓦(Louise Bourgeois)/伊薩?根澤肯(Isa Genzken)/吉岡德仁 妝點城市的公共藝術——以六本木Hills為例 西澤立衛 /榮?穆克(Ron Mueck)/崔正化(Choi Jeong Hwa) 在地方城市開枝散葉,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的設立 矢延憲司(ヤノベケンジ)/椿昇 大都會裡爆紅的藝術 ——「六本木藝術之夜」開幕 第六章 策展者的觀點 過去與未來之間 面對審查/何謂展覽的評價/亞洲經濟與藝術/印度的遺跡與時間的意義/帕邁拉(Palmyra)與佩特拉(Petra)/遺跡中的當代藝術慶典 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