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个人观察以上海为立足点,记录了八十年代前后不同艺术团体、艺术家各自的或相呼应的实验、实践、态度和观点,重新挖掘和厘定了他们工作的意义。它并不能概括当时蓬勃于中国各处的美术运动和新兴艺术的全部,但是上海的这一段艺术小史,确曾为这座城市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勃发而出的艺术能量。 追忆有过的困扰、寻找、欲望、饥渴、漂泊、疯狂、诅咒和幻灭,让当年的热情、勇气、力量和坚持又涌现上来,这时它们一定具有最真实、最温暖人心的价值,无论之后它们是否又归于记忆,被流传或珍藏,或再次回到历史的宿命,被淹没,甚至消灭。 ——赵川 具体的一幅画并不重要,尤其对一个陌生的旁观者来说更是如此。他如果想追索这幅画的意义,还不如去追索它完成的经过,事实上一幅画有时是由一个想法完成,有时也是由千百幅这样的画完成的。我想倾注自己的一生去完成这样的一幅作品。 ——龚建庆
作者简介 赵川 文字和戏剧工作者。出生并成长于上海,曾获2001年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2005年发起并主持民间剧场团体“草台班”。 著有《上海抽象故事》《不弃家园》《鸳鸯蝴蝶》《和你去欧洲》等。
目录: 导言 公开民间探索的开始 抽象和新绘画 观念和行动的挑战 挫折和转型的暗喻 西方真的来了及阿大之死 后记 附录 附录一:1980年草草社“八十年代画展”序 附录二:1986年“创造行动宣言” 附录三:1986年“M观念艺术表演展”前言 附录四:1988年“最后的晚餐——上海第二届凹凸展”宣传简介 附录五:1991年宋海东与杨旭关于“车库艺术展’91”的通信 附录六:九十年代丁乙、余友涵与薄小波的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