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洛克是這個國家(美國)產生的最偉大的畫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 1956年8月10日,在紐約長島的一場車禍中,早年一文不名現在卻已家喻戶曉的44歲的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失去了生命,與他同車的兩名年輕的女子則是一死一傷。 如同波洛克撲朔迷離的死因一樣,圍繞著對波洛克藝術的批評和讚揚也是撲朔迷離:一方面,波洛克已經成為美國繪畫的代表人物,在巴黎市立美術館舉辦的「美國繪畫50年」展覽中,被視為最後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但與此同時,自1954年始,波洛克的繪畫開始亦停滯不前,甚至被《時代》(Time)調侃為「滴灑的傑克」(Jack the Dripper)……。 從波洛克談起,皮力展開了一場1950-1970年代藝術理論的梳理和研究;梳理了如客觀性、前衛、觀念、身體、媒介和行為這些理論範疇,亦對這些理論範疇的研究放在寫作、批評、爭論、展覽和社會政治運動的情境中進行研究。此書中,現代主義藝術的兩個傳統──形式主義和前衛精神──被深度頗析,沿著這個脈絡,我們可以看到「觀念性」是如何一步一步在當代藝術的各個媒介中被奉為圭臬的,並由此折射出在當代情境中對於媒介、觀念、社會意識、藝術體制等方面問題的思考。 作者简介 皮力,擁有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理論博士學位,並在該校人文學院任教達12年。 2012年,他被委任為香港M+博物館高級策展人。作為藝評家、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他的獨立和專業意見對於90年代以來中國藝術發展甚具影響力。特別是在策展實踐上,他一方面在中國介紹西方藝術,另一方面向中國和世界各地推廣中國當代藝術,並和法國的龐畢度中心、倫敦的泰特現代藝術館,以及亞洲其他機構合作。他在21世紀初期的兩本書《策展人時代》和《國外後現代雕塑》曾經影響了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和策展人。他亦經常在中外媒體包括《Artforum》、《Flash Art》及《Third Text》發表文章。尤其在當前急速發展的中國藝術與博物館領域,皮力對當代藝術及其歷史的認知影響深遠。
目录: 摘要 導論 1950-1970年代的歐美藝術現象特殊性 作為理論研究分期的「晚期現代主義」 晚期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研究的方法與特點 晚期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研究的脈絡與現狀 第一章 現代主義的兩個邏輯 一個引論:現代主義與社會主義 格林伯格的「退卻」:從社會主義到托洛茨基主義 羅森伯格的堅持:行動性 形式主義的權威與左翼的旁落 第二章 前衛的回歸及其困境 前衛的延續:情境主義與歐洲藝術實踐的精神本質 日常經驗的回歸:偶發藝術與早期普普理論中的前衛源淵 主體性的撤退:普普藝術理論的反形而上學特徵 前衛的當下困境:前衛藝術與大眾文化、流行文化和消費社會 第三章 走向「反形式」的形式理論 媒介、物性和現成品:極限主義的媒介觀及其演進 平面、空間與場域:極限主義的空間觀及其擴展 形式革命背後的文化:熵的定律及其與後極限主義理論之間的聯繫 反形式:觀念藝術的確立 第四章 結論:觀念主義的誕生 晚期現代主義理論之間的時間關係 晚期現代主義理論之間的空間關係 晚期現代主義理論轉型的共同趨勢 晚期現代主義理論轉型的文化邏輯 參考文獻 鳴謝 附錄一 中譯人名與專有詞彙對照 附錄二 圖片資料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