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死亡的精神之旅:勃拉姆斯音乐创作"死亡情结"之解析》的作者李晶在书中简要回顾了西方音乐史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曲家的创作中有关“死亡”的艺术表现。这一回顾,虽然简要,却十分有意义。因为这涉及了西方音乐历史发展中的人文价值取向的问题。这就关系到“西方音乐何以为西方音乐”这个根本问题了。这不能不说是阅读这本书时所获得的一个启示。
作者简介 李晶,运城学音乐系讲师,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会员。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交响》、《音乐探索》、《中国音乐教育》、《歌海》、《北方音乐》等音乐期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了山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勃拉姆斯音乐中死亡情结之探源 一、死亡——浪漫主义的重要命题 二、梦想——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与忧郁 三、孤寂——勃拉姆斯的人生与情感经历 第二章 勃拉姆斯创作中的死亡情结 第一节 早期创作中对“死亡”的敬畏与反抗(1853—1861) 一、《舒曼主题变奏曲》(Op.9,1854) 二、《钢琴叙事曲》(Op.10No.1,1854) 三、《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Op.25,1854—1861) 四、《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1854—1858) 五、《降a小调赋格》(1856) 六、《c小调第三钢琴四重奏》(Op.60,1854—1875) 第二节 中期创作中对“死亡”的宗教哲思与慰藉(1862—1884) 一、《法国号三重奏》(0p.40,1864—1865) 二、《德语安魂曲》(Op.45,1857—1868) l 三、《第一弦乐四重奏》(Op.51—1 No.1,1873) 四、《二首经文歌》(0p.74,1877) 五、《g小调钢琴狂想曲》(Op.79—2,1879) 六、《悲剧序曲》(Op.81,1880) 七、《哀悼之歌》(Op.82,1880—1881) 八、《第四交响曲》(Op.98,1884—1885) 第三节 晚期创作中对“死亡”的超越与追问(1884—1897) 一、《死是冰冷的夜》(Op.96—1,1884) 二、《我的睡眠更为微弱》(0p.105—2,1886) 三、《在教堂墓地》(Op.105__4,1886) 四、《三首间奏曲》(Op.117,1892) 五、《四首严肃歌曲》(Op.121,1896) 六、《十一首众赞歌前奏曲》(Op.122,1896) 第三章 勃拉姆斯音乐创作的意义探寻 一、勃拉姆斯创作中“死亡”主题的音乐表现 二、勃拉姆斯创作中“死亡”主题的寓意变奏 尾声 勃拉姆斯创作现象的意义与价值探寻 附录 附录一 勃拉姆斯编年表 附录二 勃拉姆斯作品表 附录三 勃拉姆斯关系人名表 附录四 《新的道路》 附录五 《德语安魂曲》唱词(德、中文对照) 附录六 宣言 附录七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