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馬勒(GustavMahler,1860-1911),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發展於德奧地區的指揮家、作曲家。他的創作具有特有的風格與理念,使他成為後浪漫樂派的音樂大師之一。 馬勒曾經說,交響曲對他而言即是「世界交響曲」(Weltensymphonie),而他的世界觀,成為他作品中重要意象。我們除了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瞭解他對世界的各種看法,也可以進一步探討他的生命、死亡、悲觀、迷失、信仰、愛、自然…等觀點在音樂中的呈現。 馬勒音樂中表現出的世界觀意象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馬勒的「直觀世界」,也就是現實世界;在音樂中表現出對現實世界的悲苦、絕望、死亡、送葬與迷失等。第二類是「對觀的世界」,為大自然與幽默純真的世界,展現在音樂的鳥鳴、號角信號聲與怪誕的舞蹈中。第三類是「超越的世界」,在音樂中超越人世間的悲苦,進入一個與神同在,有著幸福與愛的世界。 本書即針對這三大類世界觀意象,來探討馬勒的音樂呈現。
作者简介: 盧文雅 臺北市人,現任職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1988年赴德國慕尼黑大學攻讀音樂學碩士學位,2007年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取得音樂學博士學位。 自幼學習鋼琴,師事高美惠。國中選入臺北市金華女中管樂班,學習小號吹奏。高中跟隨莊思遠老師修習法國號,並加入世紀交響樂團擔任法國號手,跟隨樂團參與多場音樂會演出。1984年進入師大音樂系就讀,主修法國號,跟隨張彩湘副修鋼琴,並隨劉岠渭修習曲式學、西洋音樂史。1988年赴德國留學,先後於雷根斯堡大學及慕尼黑大學攻讀音樂學。在學期間,跟隨慕尼黑大學著名樂器學大師暨音樂學教授Prof.Dr.J?rgenEppelsheim,以〈貝多芬作品中法國號的使用〉為碩士論文修得碩士學位。 1995年歸國後,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系、實踐大學音樂系、東海大學音樂系兼任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歷史音樂學、西洋音樂史。曾開設西洋音樂史、巴哈音樂專題研究、文藝復興時期音樂、音樂學論文寫作與指導、音樂學導論、音樂美學等課程。除了學校課程外,曾於誠品音樂講堂、馬勒愛樂協會、國家音樂廳等舉辦多場講座、演講與導聆。 2001年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博士班,跟隨劉岠渭與王美珠攻讀音樂學博士學位,並以作曲家馬勒為研究主題,發表多篇相關論文。2007取得博士學位。多次於「臺灣音樂學論壇」發表論文及參與各項學術演討會。於2013年發表《黑袍下的音樂宣言──李斯特神劇研究》一書。
目录: 劉序 師生緣 王序 馬勒音樂中的「符號學」解讀 自序 緒論 第一篇 馬勒音樂中的直觀世界──悲觀與流浪 第一章 現實世界的悲苦與絕望 第一節 軍營之歌中的悲苦人生 第二節 大地悲歌 第二章 死與送葬 第一節 馬勒音樂中死亡的音樂語義處理 第二節 第九號交響曲中的死亡與告別 第三節 馬勒交響曲中的送葬進行曲 第三章 永世流浪的猶太人──Ahasver 第一節 馬勒與Ahasver 第二節 兩首「永世流浪者」的悲歌:〈寶貝的藍色雙眸〉取自《流浪青年人之歌》與〈我被世界所遺忘〉取自《呂克特之歌》 第二篇 馬勒音樂中的對觀世界─自然與幽默 第一章 馬勒音樂中「大自然聲響」的呈現 第一節 「鳥鳴音樂會」 第二節 大自然「深夜」的聲響──第三號交響曲第四樂章 第三節 「動物的世界」──第三號交響曲第三樂章 第四節 「春天的聲響」──第一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第二章 馬勒音樂中的幽默與純真 第一節 諷刺的幽默 第二節 純樸與高貴的對比──談L?ndler 與Walzer 第三篇 馬勒音樂中的「超越」世界 第一章 關於「超越性」 第一節 「超越性」的詞義 第二節 哲學領域中的「超越性」 第二章 音樂與「超越性」 第一節 「超越性」的層次 (Reihe) 與音樂的關聯運用 第二節 音樂與「超越性」的特質型態 (Qualit?t) 第三章 馬勒音樂中的「超越性」實例 205 第一節 透過調性變化處理呈現的「超越性」 第二節 運用樂器的音樂語義象徵表達「超越性」 第三節 以「幽默」的手法進入超越 第四節 以「永恆」帶入「超越性」 第四章 馬勒音樂作為「超越性」實例 第一節 Adagio-Sch?nen 作為「超越性」:「充滿寧靜的」第四號交響曲第三樂章 第二節 「愛」的樂章作為「超越性」 第三節 Episode 作為「超越性」:第六號交響曲第三樂章Andante moderato 第五章 藉由馬勒音樂所產生的「超越性」實例 第一節 藉由「告別」所產生的「超越性」:《大地之歌》第六樂章 第二節 藉由「宗教」所產生的「超越性」 第三節 藉由一個「等候千年的回答」所產生的超越──第八號交響曲 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