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研究1970年代台灣現代民歌興起、轉折的過程。依時序「台灣現代民歌」的發展出現三條主線:即楊弦、余光中帶動的「中國現代民歌」;李雙澤、楊祖珺為代表的「淡江一夏潮」路線;以及新興工業文化興起後的「校園民歌」。作者在書中指出上述三種路線的相對位置與文化功能,並指出其在台灣通俗音樂發展過程中70年代到80年代台灣文化變遷中所蘊含的意義。 序,或是一段回憶 陳俶文 自序 論文 致謝辭 導言 .兩種脈絡 .文化研究:異質的與歷史的 .生產機制為主的取向 .本文架構 第一章 序奏:對於 70 年代初期台灣文化的一些切片 .現代的與民族的: 70 年代權力集團與知識分子文化形構的基調 .鄉土:傳統/現代、高層/通俗 .台灣的西洋熱門音樂與現代民歌 .小結 第二章 「中國現代民歌」的摶成與轉折 .現代詩與現代民歌 .變種與現代民歌 .朝向建制化之路:通俗音樂文化工業的投入 .嚴肅音樂論述與現代民歌的正當性 .小結 第三章 淡江——《夏潮》路線的民歌運動 .淡江——《夏潮》路線的形成 .李雙澤的現代民歌 .民歌與社會(一):「非學院VS學院」的論述形構 .民歌與社會(二):楊祖珺的民歌推廣 .小結 第四章 新興唱片工業與「校園歌曲」 . 70 年代後期鄉土文化形構的轉折與新興文化工業的浮現 .「校園歌曲」的建制形構 .「校園歌曲」的形式與意識形態取向 .「中國現代民歌」的轉化與沒落 .小結 第五章 尾聲: 70 年代現代民歌的位置 .斷裂,以及不同路線現代民歌的文化位置與功能 .台灣通俗音樂歷程中的現代民歌 .對台灣當代社會文化形構的再認識 後記——一個樂迷的告白 附錄 參考文章與書目 音樂資料 附表目錄 .附表 1《音樂》雜誌讀者意見調查(部分)——1971/02/09 .附表 2:兩場演唱會一場座談會的演出歌手/出席人員 .附表 3:《我們的歌》第一、二輯曲目、作者、編曲者及演唱者 .附表 4:1977/12/19日「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歌手、曲目與作者 .附表 5:李雙澤參與創作作品一覽表 .附表 6:民眾關於娛樂、消費、教育及文化服務等項的消費比例 .附表 7:每人每年平均觀看影劇次數 .附表 8:第一屆金韻獎青年歌謠決審大會演唱組選曲類別 .附表 9:現代民歌歌詞內容分類統計之一(江夢姝,吳淑馨版) .附表10:現代民歌歌詞內容分類統計之二(楊祖珺版) .附表10:79/08/01「唱自己的歌」演唱會歌手曲目與作者 .附表12:78、79、81年《滾石》版年終民歌排行(前十名) .附表13華民國歌、詞作家學會民歌委員會(「民風樂府」)名單 .附表14民風樂府」大型演唱會活動狀況(1980-84) .附表15:三種路線的現代民歌 .附表16:現代民歌的不同文化位置與功能 作者简介 張釗維 1966年生於台南市,1992年畢業於清大歷史研究所。目前主要之學術興趣在於:台灣社會文化轉折歷程中,通俗文化與知識分子文化運動的關係,特別是在與通俗音樂相關的場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