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爱情与梦想,信仰与感伤,剩余的情感,烟云般的记忆,伴随影像滑落入文字,镌刻青春的印记。 …… “文艺青年”尽管也经常被打趣讥诮,好在还没有像“公共知识分子”那样被污名化,而青春期之所以漫长,到可能正是表明心灵的敏感度还没有在逐渐琐碎烦冗起来的生活中被磨损殆尽。这其 实是优点。一般的公众文化想象中,1980年代充满了文艺气质,其实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文艺青年。某种意义上,1976至1985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大致可以算是一代人,之所以这样说并不尽然出自政治事件和历史叙述的断代,而是因为这一代人在形成较为稳定的文化观念的时候,正是影视兴起并逐步取代文学在影响大众世界观形成上重大作用的时候,而互联网络和3G技术还没有像如今这么发达。影像构成了这一代人很重要的文化记忆,所以不讳简陋的话,这一代人大约可以称之为“影像的的一代”。 …… 题目取作“无情世界的感情”,显然来自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不过我并不专指马克思所要讨论的某种制度性宗教,那当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我所说的就是更广泛意义上的感情,它们 在东西方都形成了悠久的知识与思想谱系:从儒家的仁爱情性传统,宋明理学与心学关于“天理”与 “人欲”的争执,中晚明以降,的“情本主义”思潮,刘宗周、黄宗羲为代表的“即情即性”哲学和以汤显祖、傅山为代表的“至情至诚”文学艺术,再到以及李海燕所谓“心的革命”的现代中国情感发明……从柏拉图的爱欲说,到基尔克果、叔本华、齐美尔、舍勒、弗洛伊德、弗洛姆、拉康、巴迪欧都论述过的主题,不仅仅有爱,也有恨,也有愤怒、羡慕和嫉妒。洛克、大卫?休谟、亚当?斯密探讨的情感具有近代情感转型的代表性——他们将其从市民式的人文主义转化成为规范化的资本主义生活规则,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们使内化的情感具有了普适性,美学也就是感性学便是直接从情感入手进入哲理性认知,而到现实主义那里则日常化了。赫希曼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激情与利益的解读,威廉斯所说的“情感结构”,强调共同体的传统,再到晚近人类学所谓的“情感转向“从人类学角度的新见……这些先辈的思考构成了本书写作的前文本,我想要表明的是外部文化和内在心理的折冲,尤其是那些体现在本书讨论的电影以及讨论者本人身上的复杂纠葛。它们于个体于文化都可以说是青春期的残留物,也许会成为化石。 作者简介 刘大先,安徽六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著有《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时光的木乃伊》、《本土的张力》、《陈查理传奇:一个中国侦探在美国》(译)等作品。
目录: 序:漫长的青春期 绝望的青春永垂不朽 侠与武的死亡与复活 德拉库拉的幽灵:吸血鬼电影的前世今生 那些钢珠一样的欲望 神灵独断之后的人 和陌生人说话 无情世界的感情 美国梦的破灭:纯真与孤独的丧失 第四个故事 最初与最后的爱 老男孩的逃离和回归 相爱后动物感伤 最最遥远的路 一个人跳舞 我们都是热爱游戏的孩子 屌丝传说 最后的寓言 成长的代价 现代性与情感分裂 亲情与流散 两个人的战争 伦理的神 看《色戒》的几种方式 死于荒野 僭越为魔 情感的神话 旧偶像的新生活 新时代的样板戏 华丽与空虚 想象白鹿原 民粹英雄的崛起 作为媒介内容的戏剧 坐直了,吃你够得着的东西 理解世界的限度 小众的流行:作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美剧 故乡?异乡?在路上 回望可可西里 无穷无尽的现实 租妻社会学 致我们这个远离青春的时代 鸡贼成功学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