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感官媒介与认知方式的转变: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丛书编委会     整理日期:2017-02-20 20:43:01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以研究的独立性、开放性与学理性为基础,提倡开阔的学术视野、专业的微观研究与敏锐的问题意识。本刊希望能够在打破艺术史、艺术评论 、艺术理论写作之间,以及与其他各人文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的同时,也能摆脱日益固化的当代艺术历史叙事。本刊侧重于专题论文、综合评论和重要文献的发表,鼓励深入的学术论争与对话,意在构建一个有理论意识与实证精神的以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为基础的学术场域。

作者简介:
  杨小彦
  1957年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建筑理论与历史博士。现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系、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策展人,批评家。著述有《尚扬评传》、《篡图:作为初级历史的艺术批评》、《新中国摄影60年》等。
  张慧瑜
  1980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博士。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兴趣为中国电影史和文化研究。著有《影像书写:大众文化的社会观察(2008-2012)》等。
  王东杰
  1971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等。
  费大为(FeiDawei)
  中国当代艺术第一代策展人,批评家,1954年生于上海,现在巴黎和北京两地生活。1985年毕业于中央美院,85新潮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九十年代后,他在国际上策划了一系列重要的展览,2002年到2008年他作为尤伦斯基金会主任,在中国创办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并策划了开幕展“'85新潮”。
  王鲁炎
  1956年出生于山东,在北京长大,于1970年代开始从事艺术创作,他是中国现当代艺术每个发展阶段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曾先后参加了群展:《星星画展》(北京,1979年)、《新刻度小组》(北京,1988-1995)、《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1989年)、《中国前卫艺术展(非常口)》(日本福冈,1991)年、《第二届亚太三年展》(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1996年)等。
  岳鸿飞(RobinPeckham)
  独立策展人、艺术界副主编、藝術新闻中文繁体版主编,1988年生于美国,现居香港和北京。2011年至2013年创办Saamlung空间并推出一系列艺术项目,曾为包括香港城市大学在内的多家机构组织及策划展览。2014年,他与凯伦·阿契(KarenArchey)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联合策划了展览“后网络艺术”。
  沈揆一
  1954年生。1989年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术史系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及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後。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美术史论与批评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当代中国艺术和近代中日文化艺术交流,有关的著述有《世纪的危机: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中的传统与现代性》、《字义游戏》、《上海摩登》和《现代中国艺术》(合著)等。

目录:
  007 出版说明
  008 编辑导语
  专题论文
  014 杨小彦 摄影进入中国
  ——观看之道、唯美倾向及其“物性”之辨析
  030 张慧瑜 从“被砍头者”到“现代主体”的浮现
  ——新时期以来的电影实践与影像策略
  048 王东杰 中国近代文化的“声音转向”与知识革命
  当代档案
  082 费大为 “新刻度小组”钩沉
  150 你的失败就是你的成功——费大为访王鲁炎
  展览研究
  162 岳鸿飞 亚洲的后网络:一种全球艺术的网络及路径
  海外回译
  206 安雅兰、沈揆一 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主义艺术
  ——《现代中国艺术》第四章
  234 章锐 评《现代中国艺术》
  问题现场
  244 视觉、技术与认知——龚剑、石青、鲁明军三人谈
  288 思想与艺术——鲁明军笔访汪民安
  292 鲁明军 制像术、艺术史与绘画
  307 征稿启事
  308 撰稿格式





上一本:数字时代儿童产品设计 下一本:古裱褙织物之重现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感官媒介与认知方式的转变: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作者是中国艺术研究丛书编委会,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