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末,庚子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华夏,数万医护人员逆行抗疫,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神州大地上,只有一场战斗,但却有14亿战士!本书选取了“我家的抗疫故事”征文活动中评选出的优秀征文35篇,这些作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传达了每一位作者、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群体战疫必胜的信心……期待若干年后,当我们偶尔回忆起这个特殊的春天,偶尔回望曾经坚强走过的抗疫之路,还能想起这些文章内外的人和事…… 1梁波:一袋青菜 题记 春节,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游子们从天南海北“迁徙”返乡。我和妻儿驱车千里,一路向南,回到鄂东北的那个小山村,陪父母过年。未曾想,一场凶险的病毒疫情,让我们刚到老家又不得不匆匆离开。临别,母亲给了一袋藏着秘密的青菜,让人心暖、鼻酸、眼眶热…… 一袋青菜 文 / 梁波 2020年的春节,不同寻常。 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从湖北武汉向外扩散蔓延,给本该欢天喜地的春节笼罩了一层阴霾。可是,这种病毒起初未被引起足够重视,人们都在忙着准备过年,待疫情突然肆虐才猝不及防。 1月20日,农历腊月二十六。这天中午,我和妻儿迎着冬日的暖阳,驱车回到湖北老家,终于见到日夜惦念、年近八旬的爹娘,心情甚是畅快。父亲高兴地往火盆里添炭,瓦罐里煨的猪肉、羊肉、鸡肉汤,香气四溢。母亲早已帮我们打扫了房间,翻晒了被褥,又从菜园里摘回满满一筐青菜,菠菜、油菜、香菜、大蒜等等,都是我们爱吃的。 就在同一天,84岁的钟南山院士到达武汉,实地考察新型冠状病毒后得出结论,“肯定存在人传人”。一石激起千层浪,病毒像被突然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因其极强的传染性和较长的潜伏期,迅速从武汉向周边扩散…… 疫区不断蔓延,疫情形势严峻。 1 我老家离武汉仅百余公里,很快变成疫区。但,农村的生活节奏慢,消息传播也慢。不会用智能手机的父母,还沉浸在新年氛围中。 三天后,1月23日。上午10点,武汉“封城”。 直到这时父母才知道,一场极为凶险的疫情,已经从武汉向全国各地疯狂传播。父亲惊恐地说,“这是发人瘟吧?听说人瘟来了,躲都没地方躲,人是一片一片地死。”母亲则忧心忡忡地说,“我们一大把年纪,死了就死了,那些年轻人和伢们可么样办呢?” 发人瘟!父母对疫情的恐惧和担忧,让我想起《生化危机》等电影里惊悚的场景。其实武汉封城后,所有人都密切关注,开始惶恐。 信息时代,网络舆情飞速传播。很快,整个网络被“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燃至沸点。我们从手机上看到,社会各界协力援助,医护人员驰援疫区,就像以前历次重大灾难一样,那些舍生忘死的“逆行者”,点燃希望,温暖人心。政府和专家也发出呼吁和警告,面对这种严重疫情,人们应减少外出和聚集,以减缓病毒扩散。 老家没有暖气,加上疫情带来的恐怖气氛,显得格外冷。我们和父母一天到晚窝在家里,围着一盆炭火,拉家常,聊聊天,倒也清净惬意。如果天气晴好,就在院子里晒太阳。饿了,就在炭火上支起锅子,用肉汤涮些青菜,一家老小吃得心满意足。 这个特殊的春节,所有人都被病毒撵回家中,不串门,不走亲访友,不欢聚畅饮。也许,倒是回归了“过年”的本意。 2 按照老家的习俗,除夕团圆饭,必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 为了让母亲好好休息,我们几个晚辈下厨做饭。除了鱼、鸡肉、牛肉等过年时的“标配菜”,还做了父母在家吃腻、我们在外很馋的酸豆角、咸萝卜、腌辣椒等。除此之外,便是母亲种的各种青菜。 完成祭祖、放鞭等富有“仪式感”的步骤之后,一家人围坐餐桌旁,倒上几杯酒或饮料,开始吃热气腾腾的年饭。当然,不忘在微信朋友圈里晒一组照片,尤其是那些色香味诱人的青菜。 母亲恪守着节俭的习惯,尽管现在条件好了,平时也难得吃一回鸡鸭鱼肉。而吃年饭的时候,则不停地把鸡肉、羊肉、牛肉往我们碗里夹。我摇头苦笑着嗔怪道:“妈,其实,您种的青菜最好吃,比肉都好吃多啦!”然后,给母亲碗里夹一些菜。 母亲将信将疑地看着我,笑笑,不再给我们夹菜。 吃完团圆饭,我们给母亲包了一个红包,她推辞半天才收下,然后意味深长地说,“你们难得回来一趟,若是在家多住几天,比给钱都好。” 恰这时,我接到单位通知,受疫情影响,可能要提前归队或延长休假。 3 次日,大年初一,阴雨蒙蒙。疫情仍在恶化,疫区不断扩大。湖北省内各地参照武汉的做法,纷纷采取封堵措施。傍晚时分获悉,我们离乡的高速公路将在当晚全线关闭,各县镇、各乡村间也将全部封路。 我和妻商定,情况紧急,须连夜动身,提前归队。 我们匆忙收拾行李物品时,父亲取来腊鱼、腊肉、糍粑、肉糕、莲藕等老家的特色美食,叮嘱我们带上。母亲拎出酸豆角、萝卜干等瓶瓶罐罐,还有一包用黑色塑料袋装好的青菜,把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 “这些菜你们都爱吃,多带一些回去。”母亲黯然说,“心里真舍不得你们走,可我寻思着,武汉挨着我们这么近,太危险了,回青岛稳妥些。你们路上开慢点,莫着急,到了就打个电话……” 伤离别!细雨纷飞,打湿了冰冷的夜。 母亲的一番话,更是让我心里堵得慌,羞愧且无奈。她似乎忘了自己年迈体弱,忘了疫区危机四伏,却一心只想着孩子能远离疫区,保全平安。人世间,能够违背趋利避害本能的人,也许,唯有爹娘! “爸、妈,你们在家要留意些,照顾好自己……”未待说完,我便匆忙关上车窗,因为我实在不愿父母看到,一个七尺男儿婆婆妈妈的样子。而且,不用看都知道,母亲眼中有泪。 发动汽车,驶进茫茫雨夜,一路向北。 4 次日,从湖北老家回到青岛小家,一路马不停蹄,就像仓皇的逃亡,身心俱疲。当时尚处于春节假期,单位要求我在家隔离观察半个月。从此,和无数躲避病毒的人一样,开启了足不出户的“宅”模式。 “宅”,这个春节度假方式,是新型冠状病毒定义的。 人们宅起来之后,大街小巷空旷了,超市酒店冷清了,网络却热闹非凡,满是各种各样与疫情有关的信息——关于白衣天使的救治,关于抵御病毒的科普,关于爱心人士的资助,关于蝙蝠的传说,关于人心的冷热,关于义利的取舍……无数大事件和小细节汇聚,展示出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情怀与冷漠、担当与逃脱。 最让人揪心的,还是疫情本身。感染人数不断攀升,一组组冰冷的数据,对应着一个个原本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原本安宁的家庭。有时,我盯着“疫区地图”上颜色最深的那个区域出神,那里,有我留在疫区的父母。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和父母通电话,然后,在心里默默祈祷。 5 因为从老家带回足够的“战备粮”,我们“宅”得毫无压力。毕竟,在全民战“疫”的特殊时期,面对人命关天的大事,不随便出门,安心“宅”在家里,就是给社会管理减轻负担,不添堵,不添乱。 平时工作忙,现在总算“宅”得一份清闲,每天可以读书写作,剩下大把的时间,用来下厨做饭,变着花样调节伙食。 待到回家第三天上午,我准备做饭时才赫然发现,母亲给的那一袋青菜里,竟然藏着一个红包,是除夕那天我们给她的,里面的钱,母亲只留了一半,退回来一半。 我赶紧打电话,“埋怨”母亲。 母亲淡淡地说:“我们在家自种自收,不愁吃穿,要那么多钱也没用,倒是你们常年在外漂着,凡事都少不得钱。我和你爸在家都好,莫担心,等这个瘟疫过去了,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电话这端,我百感交集,盯着那包青菜,顿感心暖、鼻酸、眼眶热。这是我此生吃过的最贵的青菜罢,那可是母亲的心啊!我祈愿,且相信,就像母亲说的那样,待疫情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2020年2月5日凌晨写于青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