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诗学互相吸收、互相影响的局面与中国古代文化”儒道互补”的大格局是完全吻合的。它充分说明,在中国诗学史上,人们对诗本质特征的认识有一个由分歧到一致,由彼此排斥到互相吸收的过程,有一个由单面到多面、由外部到内部、由浅层到深层的过程。这过程实现的主要标志就是:诗与非诗、诗的独立性与诗的依存性由对立、拒斥到融合、统一。 他的诗学可以说是吸收了不同诗学的精华又发扬光大、开拓创新的诗学。他主张诗有益于世,却反对哲学、历史、理论等非诗因素为诗;他重视包括名言之理在内的理对诗的作用,但反对”名言之理”入诗;他主张诗言志、言理、言义,但反对抽象的议论,说教入诗,主张”不言之言”;他强调诗的兴观群怨作用,但又强调兴观群怨同原于情……这种不同诗学互相吸收、互相影响的局面与中国古代文化”儒道互补”的大格局是完全吻合的。它充分说明,在中国诗学史上,人们对诗本质特征的认识有一个由分歧到一致,由彼此排斥到互相吸收的过程,有一个由单面到多面、由外部到内部、由浅层到深层的过程。这过程实现的主要标志就是:诗与非诗、诗的独立性与诗的依存性由对立、拒斥到融合、统一。诗要想具有永久的生命和价值,就要拒斥政治、道德、理性、历史等非诗因素的直接介入,就要克服短视行为,忘却急功近利。急功近利的诗短命,甚至非诗。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学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