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接续2007年三联版《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所写,名为续编,或称下卷。 本书是面对国内文科博士生与中青年教师,通讲20世纪西方人文学术变革,及其所催生的主要新学、新见、新方法。 但凡热衷文史哲学、文艺批评、文化研究的师生,如有兴趣吸纳新学、比较中西、主动创新,皆可以本书为一套新版学术地图,或按图索骥,考察个案,做博士论文;或以此书为向导,爬山涉水,周游列国。 20世纪是一个批评世纪,也是一个知识交叉、思想创新的世纪。从胡塞尔、索绪尔、卢卡奇开始,西方学人百年离乱,备受其苦。无论是现象学、阐释学,还是西马、后结构,每一路西方文论,都在说明变的道理,或提出应变方案。当下西方文论,早已突破文史哲学的传统范畴,造成一种天下学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这向中国学者提出了巨大挑战,同时也带来历史机遇。我们研究文论,就是要研究洋人的不通之苦、贯通之喜,以及各式转圜之法。 现代中国的变通之学,始于1925年清华设立国学研究院。其代表者有陈寅恪、吴宓、钱锺书。陈先生说文言:“中体西用资循诱”,意思是以中国文化为本,吸纳外国新知。吴先生从哈佛大学白璧德处,带回了语言文化比较方法,所以他半文半白,提倡“择善而从,比较出新”。此法到了钱锺书手中,浓缩成一句白话,就是“打通”。钱锺书的“打通”包括三层:打通中西、打通古今、打通人文各学科。 “打通”二字概括清华治学原则,明确我国人文学术战略目标。钱锺书一生提倡觑巧通变、打通齐观。原因是他明白专业局限,更了解“唯变是通”的天理:“人文学科彼此系连,交互映发,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穿不同学科。”他还告诫我们:“由于人类生命和智力的严酷局限,我们只能把专科学问分得愈来愈细。所以,成为某一门学问的专家,虽在主观上是得意之事,在客观上却是不得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