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胶东农村相继实行了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生产责任制的实行,使广大农民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们渴望摆脱“干一天三、四毛,青黄不接吃不饱,没钱抠鸡腚,有病咬牙熬”的窘迫困境。 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农民的肚子饱了,可口袋里依然是瘪的。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仍然困惑着干部和群众。 应届高中毕业生于勇、苗心雨放弃高考,毅然回到故乡----银杏庄,立志为改变家乡面貌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在党支部的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以于勇为厂长的“凤山县银杏庄电器材料厂”成立了。苗心雨、牟红梅、周二顺、于猛等一批青年坚决地站在于勇身边。他们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在与保守、落后的思想行为作斗争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获得了赞誉,赢得了信任。使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使贫困落后的银杏庄变成了一个集农、工、商、住、学、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孙茂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