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意义》以古典诗论中的“含蓄”审美典式作为论述的主轴,并且将此一美典摆放在“意在言外”的议题与论述脉络中,详细阐释其中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内容,以及检视不同审美典式之间可能具有的因依关系或相互的差异。《语言与意义》中对每一项议题的说解,也就往往偏向于不厌其烦地引述既有的研究成果,且据以进行推演讨论,提示初步考察的结果。最后,当然更希望能借此引发后续的在古典诗学相关议题上的论辩与进展。
作者简介 蔡英俊,英国华威克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博士。现为台湾清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研究专长为古典诗学与当代文学理论。历任台湾清华大学写作中心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语文学系系主任。2000年<中国古典诗论中“辨体”观念的理论意义》及《古典诗论中“知人论世”传统的理论意义:“作者原意”析论>计划主持人。多次获得台湾甲种研究奖励及台湾清华大学教师杰出教学奖。
目录: “风格”的界义及其与中国文学批评理念的关系 “知音”探源: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理念之一 抒情美典与经验观照:沉郁与神韵 “修辞立其诚”:论先秦儒家的语用观——兼论语言活动与道德实践真伪的问题 “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辨——兼论审美活动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拟古”与“用事”:试论六朝文学现象中“经验”的借代与解释 论杜甫《戏为六绝句》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意义 “诗史”概念再界定——兼论中国古典诗中“叙事”的问题 言说治疗:枚乘《七发》与一场思想劝诱的游戏 诗歌与历史:论诗史的历史成分及其叙述的转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