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是一种随笔杂录见闻感想的文体的通称,又称随笔、笔谈、闲话、散记等,或考辨野史旧闻、典章制度、名物文字,或记录日常琐事、岁时节俗、随想杂感。笔记小品随兴记录杂谈琐语,兴之所至,娓娓道来,笔调轻松闲适,读来妙趣横生。 或许是一种心境,或许是一点感怀,或许是一股牢骚,或许是一丝幽情。人情百态,世间万象,嬉笑怒骂,闲情逸致。如夏日豆棚闲谈,如冬夜围炉絮语。闲闲地翻阅,你是否有了“半日闲”的悠然与超脱?
作者简介: 笔记,是一种随笔杂录见闻感想的文体的通称,又称随笔、笔谈、闲话、散记等,或考辨野史旧闻、典章制度、名物文字,或记录日常琐事、岁时节俗、随想杂感。笔记小品随兴记录杂谈琐语,兴之所至,娓娓道来,笔调轻松闲适,读来妙趣横生。 中国古代早已有笔记,《汉书?艺文志》就载有十五种。后人又常称之为笔记小品、笔记小说。 现代笔记就是笔记,小说就是小说,界定分明,不会混淆。在过去,总是搅在一起。应该说古代笔记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包括社会百态、自然万象的杂记式的短篇作品。二是带有一定故事性的完整的或片段的短小的真人真事的记录。后一类作品的内容是奇闻异事,有情节,有对话,有简单描写,这类作品也可称做“笔记小说”。不管是《搜神记》还是《世说新语》,或者在此前留下的已经散佚的笔记故事的遗文,都是只截取人物或故事的一个片段、一个侧面或几个镜头。它不是人物丰满、情节完整的传记,也不是长篇故事,多半只是一个故事梗概。 古代笔记的“小说”概念跟现在不同。现代的小说一般都有人物的塑造、故事的虚构、环境的描写、内在的冲突等。中国古代最早之所谓“小说”一词见于《庄子》,有“饰小说以干县令”这样的话。“饰”,粉饰;“小说”,只言片语;“干”,追求;“县”,高名;“令”,美好。意思就是:以修饰言辞来追求美誉令名。这里说的“小说”是和长篇大论相对而言的,强调的是“短小”,与后来的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不搭界。《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这又向真正的小说前进了一步,它是采集的“街谈巷语”,有点口头文学的味道。桓谭《新论》说:“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誉论,以作短书,治身治家,有可观之辞。”说到了“小说”的作用。但终究还是“丛残小语”的“短书”,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 《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十五种笔记著作,有记神怪者,有记人物佚事者,今皆不存,只有遗文散见于后人著作。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搜神记》、《世说新语》面世,集腋成裘,蔚为大观,笔记才作为一种体裁臻于成熟,开中国古代志怪、志人两大类笔记之先河。但此时作者并非有意写小说、编故事,而是把它当做真人真事记录下来。正如《搜神记》所说,其写作的目的就是要证明神道不是骗人的。 到了唐代 “传奇”,小说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作者是在有意识地虚构故事、夸张描写、安排结构、组织材料,而且故事内容较长,情节曲折离奇,完全具备了真正小说的特点。这时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完全独立了,成熟了。同时唐朝依然有不少人继续沿着“志怪”、“志人”笔记小品的轨道向前。到宋、明、清时期,笔记小品的写作则达到鼎盛,内容也五花八门,涉及范畴极为广泛,已经不限于狭隘的志人、志怪,笔之所及,针砭时弊、善言懿行、闲情写意、风土习俗、风花雪月、花鸟虫鱼、百工杂艺、诗文评骘,世间万象,无所不包。 笔记小品的风格也多种多样,辛辣讽刺、轻松幽默、清新散淡、戏谑搞笑,各逞其彩。由原来的客观地采摘文史、记录传闻,进而有以“我”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历者。篇幅也有长有短,鸿篇巨制者有之,如《夷坚志》、《太平广记》、《容斋随笔》、《坚瓠集》、《阅微草堂笔记》等,篇幅短小者有之,如《随手杂录》等。 如果说正史是统一的“钦定”的官腔,笔记就是山林野老的闲谈;如果说正史是台上人物的公开演说,笔记就是台下听众的窃窃私语;如果说正史是瞭望社会发展视野广阔的望远镜,笔记就是放大社会细胞的显微镜;如果说正史犹如大河奔流,笔记就是涓涓小溪;如果说正史是浓墨重彩的绘画,笔记就是工笔细描的小品;如果说正史是气势磅礴的大合唱,其主旋律是时代的颂歌和挽歌,笔记就是荒腔走板的曲艺小调,唱出的是民间的喜怒哀乐…… 正史所载历史人物的言论多半是大庭广众之下的“官话”,可能言不由衷,而笔记小品往往是肺腑之言,流露的是真性情。笔记反映的多是达官文人失意或退隐后的闲情或孤愤,多半有所寄托,无意中给后人留下了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他们率意写作,记有趣之事,抒真实之情,摆脱了科考八股、奏议表章的刻板,因之文章也鲜活生动、活泼有趣。 了解历史发展源流读正史,了解社会百态读笔记。笔记小品可以矫正正史的谬误,弥补正史的缺漏。从笔记中可以看见历史大幕后的小故事,使历史人物更丰满,更有血肉,使历史事件更具多面性,更有趣味。 古代随笔小品如恒河沙数,限于篇幅,本书只能选取一拳之握,便当短文,可随手翻阅,即读即止,启人心智,聊博一笑。
目录: 邯郸淳:汉世老人 楚人卖山鸡 干宝: 韩凭妻 宋定伯卖鬼 葛洪:汉元帝失王嫱 东方朔救乳母 凿壁借光 秋胡戏妻酿祸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刘义庆:雪夜访戴 管宁割席 谢安围棋 曹操立威 假寐避祸 郭淮救妻 班婕妤自辩 殷仲堪节俭 殷荆州息谗言 王恭送席 侯白:孔门弟子的年龄 令宰学犬吠 殷芸:孔文举暴病寻火 子路揽虎尾 贫人之瓮 道世:河间男女 刘竦:炀帝妒杀薛道衡 贾嘉隐巧对重臣 魏征直言恼太宗 刘肃:封德彝知隐情 狄仁杰不计前嫌 宇文士及善谄媚 终南捷径 张鷟:唐太宗改过 李肇:路嗣恭入觐 汴州佛流汗 崔昭行贿事 卢迈撤盐醋 赵璘:郭暧骂公主 孟棨:人面桃花 张固:钱可通神 范摅:红叶题诗 佚名:裴度失印 王定保:饭后钟 王仁裕:发冢盗 李昉:李勣赠物 文莹:陶穀出丑 掉书袋 王巩:曹彬伐太原 欧阳修:杨亿被谮 卖油翁绝技 钱思理财 预浩造斜塔 养鱼记 题青州山斋 王安石:伤仲永 沈括:此卖宅者 牡丹花图 王圣美:说孟子 老卒快活 苏轼:郗愔父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鸟雀近人 苏轼别妻 戴嵩画牛 彭乘榜下择婿 王谠赦盗 张表臣:方竹杖 佚名:食肉有智 鬼怕恶人 叶梦得:月夜泛舟 周紫芝:半日闲 监司和杜甫诗 朱弁:县尉上书裁宫人 蔡绦:韩生储月光 吴曾:幼卿浪淘沙词 俞成:杨大年空纸读祭文 洪迈:水旱祈祷 贫富习常 汉阳石榴 陆游白席 姓马非司马 僧行持 晏景初作墓志 放火三日 优人滑稽 朱熹:记孙觌事 罗大经:张乖崖惩贪官 不死酒 王暐:书换古董 沈俶:大盗“我来也” 周密:观潮 蹇材望 杨瑀:捡钞人与失主争讼 盛如梓慰足 刘绩:甲子丙子生 宋濂:书斗鱼 束氏狸狌 方孝孺:越巫 文林:钱尚书治第 老者求墨宝 安禄山大地图 黄: 题太白墓 顾元庆:朱元璋抄袭黄巢诗 归有光:寒花葬志 田艺蘅:点选绣女 刘元卿:偷技不传子 王士性:都人好游 大理宜居 张大复:月能移世界 破躁 士风 囊萤 赵南星:贫士 秀才买柴 谢肇淛:秦士 朱国祯:请教讲官 一味听命 鹤 袁宏道:荷花荡 斗蛛 冯梦龙:抱鸡养竹 易术 浮白主人:诱出户 靳阁老子 好睡 张夷令争金 张岱:柳敬亭说书 夜航船 秦淮河房 绍兴灯景 彭天锡串戏 姚简叔画 小青佛舍 祁彪佳:通霞台 魏学洢:核舟记 郑瑄:叶南岩息讼 林嗣环:口技 李渔:取景在借 柳 冬季行乐之法 看花听鸟 周亮工:相思鸟 郑仲夔:石中异马 褚人获:题路程图 题鹁鸽 谕俗歌(节录) 内江女子 解大绅 蒲松龄:车夫 偷桃 地震 大鼠 狼 义犬 廖燕:半幅亭试茗记 王应奎周璕画龙 郑燮:题画 游江 竹石 袁枚:钱塘苏小是乡亲 说读书 买妾者自取其辱 僧出家 箍桶匠的诗 纪昀:老媪乞药 伏虎 侠妓 钱泳:成衣 沈复:童趣 梁章钜:沧酒 梁绍壬:苏杭游女 丧心语 毒谑 陆以湉:秘方 黄钧宰买梦 雁 祭文 独逸窝退士:染布 告荒 薛福成:巴黎观画记 顾禄:消夏湾看荷花 游春玩景 林纾:馋人 李宝嘉:令人不忍欺 灵岩古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