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自创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多重的压力。在美学争议之外,诗歌写作与周遭历史之间,也存在着既疏离又纠结的复杂关系。《巴枯宁的手》收录的一系列文章,以若干诗人、作品、现象为讨论对象。在微观的形式分析中引入某种社会文化视野,以透视诗歌的困境和可能、是《巴枯宁的手》尝试的方法。如何打破写作与研究的“幽闭”。重要诗的文化位置,从诸种有形与无形的围栏中,挣扎着伸出一只想象的手,则是方法背后的焦虑所在。
目录: 汉园新诗批评文丛·缘起 巴枯宁的手 在山巅上万物尽收眼底 ——重读骆一禾的诗论 辩护之外 在物质时代的文化拼盘中 一首诗又究竟在哪 ——“全装修”时代的“元诗”意识 “再骄傲一次,就完美一小会 ——论臧棣 嘟囔的仪式 ——读桑克近作 没有共识,又何需争辩 ——北京诗歌印象 “混杂”的语言:诗歌批评的社会学可能 ——以西川《致敬》为分析个案 冲击诗歌的“极限 ——海子与80年代诗歌 失陷的想象 ——欧阳江河《时装店》解读 现场与远景 对癖性的发明 叙述中的当代诗歌 “病中的诗”及其他 ——周作人眼中的新诗 小大由之:谈卞之琳40年代的文体选择 从“抒情的放逐”谈起 1930年代的大学课堂与新诗的历史讲述 “中国式”的现代主义诗歌:该如何讲述自己的身世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