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花街子


作者:曾宪国     整理日期:2023-02-09 14:00:20

曾宪国,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中篇小说集《嘉陵江边一条街》、中短篇小说合集《人市》、长篇小说《雾都》《门朝天开》。花街子,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往返不知多少次,早巳烂熟千心。那些成排的菜摊,那些卖茶盐酱醋的小店,那些察皮鞋的女人,那些因划鳍鱼、卖活鸡、开饭馆而腰包逐渐鼓起来的商贩,现在闭眼都能在心里烈火烹冶般地复活,并散发着这条老街独有的下半城气息——底层人群,住房逼仄,地面脏乱,车辆拥挤,生活热烈。
  ——《人民文学》原副主编 宁小龄
  对于时光深处的这些事物,作者往情深,他的自由是巨大的。比自由更大的时光中,作者行道如水,各种姿式上下翻腾于感情流水中,而流水又将他高高托起,宿命的,因果的,玄秘的,还有不可测知的偶然性。这就是作家曾宪国的本事。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葛水平
  曾宪国将他的身心都流放在社会底层,而那里民众的命运,就是他文学运转的轨迹。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娜夜呵,花街子
  ◎曾宪国
  在重庆沿江码头中的储奇门与南纪门之间有一条叫花街子的街,是众多小街中的一条,相对于解放西路这条马路来说,它躲在其身后,是条货真价实的背街。与相邻的十八梯、厚池街、凤凰台、守备街、回水沟这些街相比,它又是最短的。短到什么程度?你若点燃嘴上的烟,呼出的烟子还没在嘴边散去,街就走完。即便如此,住在这里的人却并没觉得短小。他们一说起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脚下这块土地,往往会抬手把周围一画,说这一片都是花街子。那意味着,重庆城除了上半城的解放碑那一片外,大的地方就数这里了。不仅住在这里的人们这样认为,连一些生意场所也如此。例如,十八梯农贸市场,它不在十八梯,却在花街子;南纪门劳务市场,它不在南纪门,也在花街子。
  其实,人们都晓得这里的各条街的名字,都清楚每条街的界线,但就是要这么喊、要这么想——花街子。
  这种明显的地域概念模糊、街名混淆,却在这里人们的口头上长此以往。
  为什么会有这种明显的差错?
  探其究竟,是这里的人们在有意为之,是要用花街子去包容、涵盖这片街区。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花街子在这片街区中最繁华、最闹热、名堂最多。
  这里的繁华、闹热和名堂,竟又跟上半城的不相同。上半城无不透出洋气和张扬,而这里是样样土得掉渣和俗得可爱。这种土气和俗气,像锅盖一样严丝合缝地盖着这片街区,使这种味道浓得风雨都吹打不开。
  花街子两边房子是各有各的味道,有年代久远的穿斗房,有时间较近的砖房,高低参差,陈旧而真实地袒露在十八梯那坡石梯坎下,原汁原味地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这些房屋,整日蜷缩在上半城高楼大厦从头顶压下来的阴影里,整日像要下雨,阴沉沉的,只有在大晴天的正午时分,太阳才肯从两边屋檐的缝隙问露出一张窄脸,洒下一片阳光,将这里照得来如同四季一样分明。这时,人们才像瞌睡醒来睁开了眼睛,看见地面上哪里有个小坑,坑里的积水已经发绿;街檐下哪有摊狗屎干得成了石头……大致的情形也确实如此,人们平时生活在阴兮兮的天日中,一旦阳光朗照,眼前的景象就分外清晰,历历在目。仿佛一切放在了一只巨大的放大镜下,使其露出了本来面目:混乱中有着固有的秩序,脏乱中有着特有的样子,连飘浮空中的气味和声音也有着独特的个性。但这个时间很短,短得像一脚就跨过街,眨眼间一切又回到了阴影中。
  在这狭小的街面上,商铺林立:麻将馆、美发厅、录像室、客栈、浴室、按摩室、医馆生意兴隆,卖日用杂货的与蔬菜副食品店两隔壁,杀鸡杀鸭剖黄鳝跟烧腊卤菜的摊子摆在一起,豆花馆的味道香半条街。在这里,真货与山寨品摆在一个摊子上出售,雅与俗的物件被老板同时吆喝叫卖,严肃的与轻佻的玩意同时出现在顾客的眼前……世间百业,无一不有。这条街的世俗生活,让人叹为观止。
  在花街子中段有所学校叫杏林中学,这所学校的规模与花街子一样小巧。上课的时候,从里面教室传出琅琅读书声,与街上的喧嚣在空中交汇,像一曲混声合唱,带着街上的气味,从街这头滚到那头,又被风从那头吹到这头,是这片街区繁嚣的空中响起的最强音。这声音越过了人们掀起的市声,发射出文明的光辉,如音乐般响彻在花街子郁结的庸俗混沌之上。如今,杏林中学与别的学校合并迁走了,缺少了这独一无二的声音,人们的记忆中有了空白,就像那时寒暑假期间,仿佛天日都过得不顺了。
  我虽不是花街子的原住民,但因工作住进这里也近40年了。如再往前算,我在供电局工作,顺着电线走进来认识花街子,更是半个世纪前的事了。因此,我熟悉这条街,就像熟悉自己身上的每一片肌肤、每一寸血管,晓得哪里有条岔巷、哪里有几步梯坎、哪里有条沟;背得出街边的哪家店铺挨哪家,哪家卖的是什么;即使行色匆匆的人等从眼前闪过,也会逮住熟悉的面孔。
  令我一辈子感到有缘的是,离开了供电局到重庆日报工作,仍然离不开花街子,因为报社就在花街子隔壁。有如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一样,铭记在我心里。杏林中学斜对面有家理发店,上世纪80年代初开业,理发店的设备行头跟乡场上的剃头摊子没有两样,只有两把木椅子,一把电吹风都是等着用,洗头的热水是装在铁桶里,用时打开连接的橡皮管。到它因片区改造前搬迁时,设备行头早已鸟枪换炮:面积扩大了,两把木椅成了四把皮转椅;招牌换成了霓虹灯,天才擦黑,就将街面映出一片红光;店门口的三色柱在人们的视线中昼夜不停地转动。老板小两口子还招了师傅和专门洗头的服务员。我几十年一直在那儿理发,只认其中一个理发师,是一个来自简阳的小伙子,手艺最好,是我头发变色最直接的见证者。记得黑发开始变白的时候,我问他变了多少,他说,才几根。这话叫我欣慰,还有大把的时光够我抛撒,连坐在转椅上





上一本:雅趣生活 下一本:看开是福看淡是幸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花街子的作者是曾宪国,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