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读+》周刊2014年至2015年封面访谈的结集。 这一年,世界上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国内文化事件文化热点不断,反映在《读+》周刊,琳琅满目。李零、罗威廉、郑也夫、茅海建(谈张之洞)、陈晓卿、李敬泽、梁小民、徐勇民、柏英(谈普京)、景凯旋(谈米兰·昆德拉)、宇文所安、戴锦华、谢利·卡根、阿城、陈晓明、麦家、拉纳·米特、江晓原、林贤治、钱理群、皮凯蒂、陈思和(谈巴金)、金冲及(谈胡乔木)……这一长串文化“明星”,照亮了这一年的文化天空,也让这一年的我们收获满满。 尤其阿城,我这里想补充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做那样一篇专访。众所周知,阿城是一个小说家、文学家,而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科学家。他暌违读者多年之后,推出了一本像学术又不是学术的新书《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提出了一个鲜明的结论:中国文明造型源于天象。按说,下这样的判断,必须在严格的科学范式下进行,要有证据、有逻辑、有推理。但他的作品完全不在这个范式下进行,很多语言是直觉的产物。我们很幸运,在全国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采访到了阿城本人,为他尚未被科学证实的观点“留一存照”。 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我们相信,对于早期文明的研究,对于世界和生命起点(或尽头)的探索,想象力与证据同等重要,甚至比证据更重要。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更希望放飞人们的想象力。这也算是我们小小的宏愿吧。 采写记者欧阳春艳、万建辉、宋磊、郑汝可、禹宏,编辑李少峰等,付出了辛劳。周璐女士为结集出书跑前跑后,付出了心血。感谢《读+》周刊读者多年来的支持与厚爱。感谢《长江日报》各位编委对周刊发展的关切。 刘功虎 2017年4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