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参加过诗刊社第17届“青春诗会”,毕业于鲁迅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曾任《十月》杂志编辑、《现代小说》主编、《阳光》杂志执行主编等职。出版诗集《凌翼诗选》《以魂灵的名义》《灵魂驿站》,散文集《故乡手记》,随笔集《擦亮眼睛》,中短篇小说集《白果青,杨梅红》等著作,在《钟山》杂志发表过长篇小说《狩猎河山》。现在江西鄱阳湖地区体验生活。永远的红飘带 夜幕降临。从酒店11层房间的窗口,俯瞰渡江大桥,依旧车水马龙。对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彩灯变幻,倒映在波光粼粼的于都河,斑斓一片。这幅璀璨图景,引起了我对86年前红军渡江踏上伟大征程的联想。 这次,我与某“脱贫攻坚”题材政论专题片摄制组的同志一道,奔赴井冈山一瑞金一于都,调研和采集精准扶贫故事。 于都是此行的最后一站,没想到,安顿的酒店竟然就在于都河南岸。每每眺望于都河的波澜,便会荡漾出一片奇思妙想。借此灵感,我得以完成这篇早就想写却总也不得要领的后记。 井冈山、瑞金和于都,既是扶贫开发工作罗霄山区的经典脱贫县(市),也是中国革命地理坐标上不可或缺的三个重要节点: 井冈山——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瑞金——红色故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摇篮;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跨江西、湖南两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大部分县属于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范围,是国家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 我曾于2015年10月开始,对赣南18个县(市、区)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地毯式走访,获得了地理、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深度了解。 于都,便是在那时开始进入我的文学视野的。 2019年6月开始,我又先后4次踏上于都这片土地,用1万多公里的行程,走访23个乡镇、8家厂矿,采访干部群众达300余人,写下20余万字的笔记,拍摄图片3000余张。艰辛的汗水,凝结成30余万字的作品。 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深入生活和采访期间,脑子里闪现红军长征时一幅幅案迈画面。当年红军与强敌决战的勇气,加持着我的脚力,我希望每一枚脚印里都埋下奔跑的汗珠。 90多年前,在于都这片红土地上,组建了赣南第一支正规工农武装—一赣南工农革命军第十五纵队,创建了赣南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一桥头革命根据地,成立了赣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 于都从创建赣南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它以“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的身份,将党和红军送上了万里征途,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86年前长征的烽火岁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个更大的胜利,直至今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在脱贫攻坚进入创计时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发出“现在是新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的伟大号召,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指明方向。 忆往昔峥蝶岁月稠。在于都河畔践步,偶尔会飘来一支这样的歌 风吹雨打不褪色 世世代代都气派 生命铸就的长征路哎 鲜红鲜红的红飘带 红飘带呀飘信仰 哎呀嘞哎 这首歌叫《永远的红飘带》。听着这首歌,脑际里宛若有一条红飘带在猎猎飞舞。长征是红军创造的神话,也是后人仰望的精神灯塔。 记得魏巍在《地球的红飘带》的“卷首语”中这样写道:“中国英雄们的长征,是中国人民的史诗,也是世界人类的史诗。这部史诗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镌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它像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纪念。” 是的,86年前起步的长征,它永不磨灭的精神铭刻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14亿中国人民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与此同时,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画卷,正在中国大地浩荡展开… 我有幸深入红色摇篮井冈山,目睹如火如茶的脱贫画卷,创作完成长篇报告文学《井冈山的答卷》。 今天,在决胜脱贫攻坚即将收官之时,我又有幸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踏遍青山,看贡水波翻涛涌,创作完成长篇报告文学《新长征再出发》。 身处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我似乎重新回到青春岁月,激情满怀,书写时代、书写人民,我感到无比欢欣。 创作过程漫长而激动,每一个素材、每一个对象,都深深打动着我的心灵,不得不提笔书写。 我爱这片红土地,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更爱这里的人民,爱他们用生命与汗水换来的鲜活故事! 望着璀璨如昼的于都河两岸,高楼林立,彩灯闪耀,这是于都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盛世图景。于都河无声地流消着,水面的波纹在灯火的辉映下,一片流光溢彩,往事如昨。 耳际飘来声声号角,这是不是新长征的号角? 新长征再出发,无论走多远,我们心里都系着一根“永远的红飘带”! 2020年5月23日 完稿于于都河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