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者何其多 据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不孕不育患者目前已超过4000万,占育龄人口的12.5%。每天一到看诊时间,广州各大三甲医院的生殖中心或妇科均人满为患。依我有限的所见,某三甲医院的生殖中心每天就诊人数大约100人,某中医院的妇科一天接诊至少1000人(早诊、午诊、下午诊、晚诊),看生育问题的人保守估计也有500人。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的不孕不育患者占育龄人口的15%。最近某报报道了某三甲医院生育中心的接诊数据,从2009年的57173人上升至2011年的101468人,两年时间翻了一番,而且男女患病比例基本相当。望着这一组数据只觉触目惊心! 如此庞大的病患队伍,导致患者挂号难,等候时间长。省中医院的专科是提前一周上网或电话挂号的,前一周的早上8点,所有挂号者蓄势以待,三分钟后打通电话时,号已挂完,倍感无奈,挂号的速度极快。 如此庞大的不孕数据,意味着成千上万个家庭在苦苦挣扎。这种现象令人沉思,发人深省。社会究竟怎么了?究其原因可分析如下: 1.社会生存压力 由于社会竞争激烈,来自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焦虑症、抑郁症、失眠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男性表现为性欲低下、性功能障碍、生殖能力下降;女性表现为内分泌失调、排卵障碍、月经失调等,甚至更年期提前到来,从而导致不孕不育。再加上当代中国女性不少是高学历、高层次、高收入的知识女性,多持有张爱玲说过的“成名要趁早”的观念,为了不错过事业的最佳拼搏期,再加上“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她们不断推迟生育计划,错过了最佳的生育年龄,生育能力下降。 2.环境的污染 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土地、水源的重金属含量增加,毒素进入到蔬菜里和鱼类的体内,污染了食物。空气中的粉尘、烟雾、苯、甲醛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增加,影响人的健康。 3.人为食品污染 有些唯利是图、利字当道的商家们制造的毒大米、地沟油、瘦肉精、苏丹红辣椒酱、三聚氰胺奶、人造鸡蛋、农药蔬菜、避孕药鱼等有毒、有害食物层出不穷。而在食品加工环节上,不法商家非法使用化学工业防腐剂、脱毛剂、除臭剂等,加上饮用水的水质恶化,让人防不胜防,以致病从口人。 4.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现代婚姻观念的改变,使得晚婚晚育的情况较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普遍存在:一部分人暴饮暴食、缺少运动,导致脂肪肝、三脂高、血糖高、尿酸高、血管堵塞等疾病鱼贯而入;吸烟、喝酒、熬夜等不良嗜好也影响生育;长期久坐及置身于电器辐射环境中也容易导致不育。一部分女士为了身材苗条,盲目减肥,导致营养不良、厌食、身体气血两亏;时尚、前卫的衣着打扮(冬天只穿短裙、丝袜、短靴,导致膝盖着凉)及长期吹空调也容易使女性宫冷不孕。吸毒之类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生育的影响更加严重。 5.不恰当的性生活 随着现代性观念的改变,不洁的性生活、性生活年龄早和性生活过频等,导致性病的传播率增加,女性患阴道炎、宫颈炎、附件炎、盆腔炎的机会较高,容易导致输卵管阻塞、粘连、伞端功能受限,加上部分人多次流产、引产造成继发性不孕症;男性生殖器官的炎症可导致无精症、少精症、弱精症和梗死性无精症。 6.药物的滥用 现代人过于担心健康,过分依赖药物和保健品,“是药三分毒”,服药过量反而对身体有害。如有一种女性口服液,适当服用会增加雌激素,令更年期女性健康美丽,但过量服用便会导致乳腺增生甚至乳腺癌。 7.其他疾病引致不孕 一些与内分泌有关的疾病会引致不孕或不适宜怀孕,如甲亢、红斑狼疮,等等。 8.先天性生理缺陷 女性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后位,男性的精索静脉曲张均属于先天性的生理缺陷,会导致不孕不育。其中男性不育者中,患精索静脉曲张的人占了45%。 9.特殊的生理及心理因素 同性恋群体特殊的生理及心理因素,导致不婚现象较多,也无法生育。有些迫于家庭的压力,泯灭良心地与异性结合,虽有后,但导致“同妻”悲剧的产生。更有些人沉沦网络,追求新鲜、刺激而冷落妻子。一位男科医生接诊一对不育夫妇,经了解,男人沉迷于视频聊天、手淫,筋疲力尽后回到妻子那里便倒头大睡,两人不行夫妻之礼,妻子又怎能怀上孩子呢?也有些人因童年不幸或目睹过生孩子的痛苦,害怕生孩子。更有些人因为想要孩子的心理太迫切,心理压力过大,脑垂体分泌不足导致不孕。 现代人太强调“社会人”的身份,而忽略了“自然人”的属性,过度透支我们的青春与激情,却不懂得“劳逸结合”的养生之道。欲望膨胀、急功近利、心境浮躁、追求新奇与刺激是不孕不育的诱因,这是信仰缺失和修养不足的结果。清心寡欲、顺应自然之道、保持心境的宁静和心态的豁达才能保证我们下一代的健康繁衍。“云行雨施、品物流形”,顺应自然,人类、万物才能生生不息。 在我所居住的小区相熟的邻居中已有三对有生育困难,一对婚后九年得双胞胎女儿,一对婚后十年得一女儿,一对婚后七年至今未孕。近日,又得知一位同事婚后多年未育,妻子被查出一边输卵管堵塞且不孕不育抗体呈“阳性”,我很为他们担心。还有多少对夫妻曾经或正“在路上”艰难跋涉呢? 遗憾者何其多?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P4-6 这是一部独特的励志书, “好想有个孩子”六个字好沉重,书中所包含的百感交集、干辛万苦以及苦尽甘来,读来实在让我震撼,为之动容。书中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社会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客家文化诗情画意的描绘,突显作者的才情。这部二十几万字的手记,其分量和价值不亚于一篇博士论文。 ————黄汉平(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以非虚构形式,记录、描摹、保存她八年生活中最鲜活、最清醒、最刻骨铭心的经历、记忆和体验。这是一本充满爱心和责任的书,饱含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对母性的渴望;对灾难心存悲悯,对美好满怀憧憬。 ————王永盛(评论家、厦门市作协秘书长) 这是一位母亲对倍受煎熬的求子历程的真情记录,它不仅折射出中国传统生育观念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呈现出人性之真生命之美,更是当前中国数以千万计的不孕不育症患者生存现状的缩影与真实写照。 ————纪红建(长篇报告文学《不孕不育者调查》作者) 这是一本一言难尽的著述。在貌似平静、琐碎的叙述中,作者融入了强烈的情感。你可以将它理解为一本孕育生命的教科书,或者关于生命体验的长篇散文,但更要紧的是,她的文字中传达出了一位母亲对于生命的真切、朴实,甚至是一意孤行的独特体验。 ————杨凤喜(作家、晋中市作协秘书长) 写这篇后记的时候,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滋润着大地、孕育着生命,我也迎来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我的处女作《好想有个孩子————一位大龄妈妈八年圆梦手记》即将付梓。 最初动笔写这本手记,起源于我历尽艰辛诞下儿子后,不断有熟人咨询我有关生育方面的资讯,遂让我萌生出何不把这段经历写出来,造福更多不育不孕者的念头。 动笔后才发现自己才疏学浅,把难孕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还原出来,作为生育指南却缺乏专业性;作为文学作品又少了些文采,变成“两不像”。在黄莉娜、钱俊、杨嘉郁等好友的诚挚批评下,再重新构思,写出了第二稿。此时,我的大学同学刘上江、罗艺、张丽勤以及好友刘梦燕、陈斌及时给予了切实的、专业的意见,让我进一步提升了主题、拓展了思路,第三稿更关注生命的意义和社会现实问题,并注重了文字的凝练。自认为可以了,便发给了出版社。我的恩师史小军教授在我读本科时不仅给我们授课,而且还指导了我的毕业论文,现担任暨南大学出版社的总编辑,在我给他汇报写作的过程和想法后立即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肯定,并向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我在选材上再下工夫,力求做到在真实记叙孕育生命的过程的同时,还要体悟出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争取使每章节都独立成优美的散文。曾鑫华编辑也从写作体例、文字风格及装帧配图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第四稿让我陷入了写作的瓶颈,写得异常艰难,此时我才意识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迟迟不能定稿让我处于莫名的焦虑之中…… 三月下旬,我体检时被发现患上了严重的肾结石,需要住院进行手术治疗。已到交稿的期限了,我不得不带上手提电脑住院,以期利用手术前的空闲时间最后定稿。幸运的是,手术前几天一人独处一间病房(三人房),让我享有了几年来难得的清静与闲适的环境,想不到文思泉涌、下笔千言,得以在手术前顺利完稿。我不禁哑然失笑,“祸兮福之所伏”,这篇手记跟医院缘分非浅啊!在这里,我衷心感谢湛伟恩老师的及时指导,让我增加了交稿的信心和底气! 曾有朋友建议我把难孕经历写成小说,会吸引读者并更具可读性。经反复思量,我还是把这段经历写成了自传体长篇散文,意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的感受与读者共享。 我的真实经历与体验为读者,特别是有需要的读者增加可信度,引发共鸣,向他们传递着坚持就是胜利、永不放弃的信念,其中的一些方式、方法可供读者参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在我八年难孕的历程中,得到了许多医务工作者、亲人、朋友的热心相助,才能最终梦圆。希望借此手记,来表达自己感恩之心。在这里,我诚挚感谢省中医院的张娟医生,珠江医院的李绍波书记、潘石蕾医生、王雪峰医生、王晓阳护士长,南沙区万顷沙人民医院的陈润棠书记及驻南沙港区的医生等医务工作者的大医精诚;感谢我的家人、冯坚兄长、赵玉珍表姐、余莲辉表姐、容姨、陈淑娴大姐的鼎力支持;感谢林翠活、林坚洪、王靓、王浩成、郭健、谢耀元、郭志坚、陈静、黄金亮、雷海东、冼小玲等好友以及部门同事的诚意相助。特别鸣谢沈碧琼医生,您是我和儿子生命中的贵人,值得我们终生感恩! 这本手记也是儿子的诞生记,其诞生一波三折、危机重重,饱含了父母的痛楚与血泪,承载着长辈们殷切的期望。希望儿子长大并读了此书后能够珍惜生命,不能只为自己而活,更要为家人而活、为社会而活,有一份责任的担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地活下去。 这八年的难孕经历也是我个人阶段性的成长史。经过八年的历练,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意识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真有化茧成蝶、脱胎换骨的感觉。有经历才有成长,感谢这段磨砺人意志的人生经历,这是我人生走向成熟的标志。希望书中的一些浅薄的感悟能给予读者一点启发,引发共鸣。 虽然本人毕业于中文系,但因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原因曾一度与文学渐行渐远,也远离我曾经的梦想。因缘际会,这段特殊的经历却让我重投文学的怀抱,燃起我一度掐灭的梦想之火。即便已过了有梦的年龄,重拾文学梦却让我活得更年轻、更充实、更有意义。世事如棋,往往失之东隅却收之桑榆啊。 作为文学道路上的新人,我得到了广州市南沙区委熊文辉常委、广州市作家协会谢友义副主席、南沙区作家协会鲁辉主席及何龙宁副主席、南沙区珠江街辛维克主任等领导的提携与指导,在此一一谢过。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有赖恩师史小军总编辑的鼎力支持,感谢曾鑫华编辑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感谢好友陈光英为本书配图。更难得的是,有幸得到广州市作协谢友义副主席、南沙区作协鲁辉主席在百忙中抽空为本书作序。同时还得到暨南大学黄汉平教授、《厦门文学》王永盛主任、湖南作家纪红建、山西作家杨凤喜等老师的诚意推荐。在此,深表感谢!因本人知识的局限,本书难免有纰漏之处,期待读者批评指正。 今夜,喜闻一位老同学梦熊有兆两月有余,真替她高兴!她在踽踽独行之时曾一度想过放弃,为了鼓励她坚持走下去,我把未完善的手记让她先睹为快,她终于修成了正果,这是功德无量的好事。期望这本手记不只是一本书、一则个人的传奇故事,而是一盏指路灯,为求子路上艰难跋涉之不幸者照亮前进的道路,一路前行,最终得以圆梦。 邱少梅 2013年4月29日写于南沙会宁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