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生活的一件热闹事情,即上海国际动漫节。约二十万观众来看,不仅吸引了各地的年青人,欣赏人口刷新了空前的纪录,而且,那一群在学生时代热爱动漫的人,如今已经长大,成为新一代消费主力。毫无疑问,如今动漫文化有了根,已经成为21世纪年青人生生长长的精神食粮。 可是,动漫的世界,尽管有其正面的价值观,譬如日本动漫世界里对于家族情结、童心传统、寻找真情、挑战自我、以及团队精神等,然而不能不说,较多的黑暗之心,仍然是基本法则。尤其是游戏世界,打打杀杀、勾心斗角、自私自利,迎合人性的本能冲动与野蛮血性,充满向下沉沦的娱乐至死精神,甚至,表面是英雄崇拜,或励志人生,骨子里却是顺承人性的自然倾向,强权即真理,自我即上帝。久而久之,参与了建构人性的黑暗图景。 人性的自然倾向,并非全然都是消极的。我过去一直有一个看法,将所有的思想文化,分为两型。一是随俗的,一是雅化的。 凡顺承人性中的自然性,皆为随俗的。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尼采的超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契约论、弗罗伊德的潜意识,以及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游戏电玩世界的文化法则等。 凡提升、发明、转化、美化人性中的自然性,皆为雅化的。如儒家之性善说、基督教之上帝说、柏拉图之理念说、康德之绝对命令说、人向自然立法说、哈伯玛斯之沟通理性、以及各种哲学与美学中的形上智慧。 随俗与雅化,为人类思想之两轮,离一不行。 随俗,渐为现代性的根本特征,而雅化,则是传统之根本特征。 雅化,是提澌生命、结构心灵的;随俗,是放开生命、解构概念的。 当然,二者不是绝对的二元化。随俗中,有雅化的努力;雅化中,又有随俗的用心。 可是,以上这种看法,其实到了该修正的时候了。因为,上面这种说法中,雅化的“雅”,似乎是与真实的人性图景两相分离、甚至互不相干的东西。 而且这样的看法隐藏着一个陷井:如果雅与正,是人性外面、附加、多余的东西,那么,人的一切雅与正与善的努力,都是从根本上违背人性的,最终都只是在沙滩上盖大楼而已。 但是21世纪渐渐清晰起来的一幅新的人性图景,“雅”也是人性图景中的一部分。 就以“善”为例。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人性的真实?美国密歇根大学哲学系教授孟旦,通过现代社会生物学的成果,揭示了在人的自然本性和遗传中有互惠和利他的先天倾向。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本能地就有利他的倾向。在他看来,这正是儒家的亲亲之仁、亲情之仁具有血缘和亲族方面的根据。孟旦引用了社会生物学研究者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n)的说法以证明儒家亲亲之仁的合理性。威尔逊证明了亲亲之爱,建立在“亲族选择(kin selection)”即基因的自然选择基石之上。“在利他主义行为的起源上,亲族选择特别重要。” 威尔逊还说:“在多种有证据的遗传特性中,最接近道德趋向的是,对他人之不幸的移情(empathy),以及婴儿与其保护人之间的某些情感过程。可以为道德趋向的遗传性再提供大量的历史证据。在进化史的过程中,那些使人趋向于合作行为的基因将会在全体人类中占据支配地位。” 为什么人总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更感到亲和、为什么对亲人、朋友更痛痒相关,为什么更愿意分享一些好东西、好信息,这是一个隐藏在血液里的秘密,是长期的遗传与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开花结果。 更值得关注的是,脑神经认知科学最新发现表明,对造成他人痛苦的厌恶感和公平感,是大脑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两大先天情感。科学家通过对大脑的核磁共振实验发现,当患者被要求或选择将一个重伤者仍下船去,以解救其他人时,或选择不采取行动时,所有的患者都选择牺牲一人以拯救他人,而正常人则选择不采取行动。这表明,有病的大脑对道德麻木不仁,而健康正常的大脑则敏感。大脑有关道德情感区(腹内前侧额叶皮层(VMPC))有病的人,失去道德敏感的生理基础,而正常人则有这个基础。(《新发现》2007年八月号《道德的先天基础已被发现》,上海文艺出版社)。“道德情感”,情感的理性、自然的基础。 21世纪新发现的儒家经典: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完全是最古老,也是符合现代科学所探索的人性图景的。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