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爆发大事记 3月18日,墨西哥卫生部门开始收治疑似流感的患者。 4月2日,墨西哥东部维拉克鲁斯州拉格洛里亚地区克萨特佩克镇上的4岁男孩埃德加·赫尔南德斯出现流感症状。 4月13日,墨西哥39岁女性玛丽亚因感染“猪流感”死亡,她当时被认为死于病毒性肺炎。 4月16日,墨西哥卫生部门通报世界卫生组织下的泛美洲卫生组织,称本国爆发了“猪流感”。 4月20曰,墨西哥39岁男性赫拉尔多死亡,当时有消息称他是首位死于“猪流感”的患者。 4月21日,美国确认有两名儿童染病。 4月22日,墨西哥卫生部称有20人死于类似流感症状,发出全国警报。加拿大确认该国出现的一例病例与墨西哥病例属相同病源。 4月23日,墨西哥卫生部称,国内病例和美国病例存在一定联系。当天,美国再次确诊7例“猪流感”患者。 4月25日,墨西哥卫生部宣布疑似病例超过1300人,其中81人的死亡“可能与流感病毒有关”;美国增加11例确诊病例。 4月26日,新西兰10名学生被确诊感染了流感病毒;法国出现两例疑似病例;加拿大、英国、以色列、西班牙分别出现疑似病例。 4月27日,西班牙疑似病例确诊,欧洲出现首名“猪流感”患者。 4月28日,墨西哥确认及疑似“猪流感”死亡人数升至152人,全球7个国家出现确诊病例。 4月29日,世卫组织宣布全球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从当前的4级提高到5级。 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该组织不再使用“猪流感”一词指代当前疫情,而开始使用“A(H1N1)型流感”这一名称,中国称其为“甲型H1N1流感”;同日,荷兰确诊首例病例。 明1日,香港首例确诊病人途经上海。 5月2日,中国卫生部决定对香港确诊病人接触者的隔离情况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在世界其他国家,爱尔兰发现首例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例;美国疫情扩散至21个州;加拿大出现了首例被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猪。 5月3日,甲型H1N1流感快速检测方法在中国研制成功,从疑似到确诊只需12小时;全球确诊病例达到898例。 5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wHo可能会将新型流感病毒的警戒等级调升到最高一级,宣布进入大流行;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共有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085例,其中死亡病例26例;南航赴墨西哥包机于4日晚22时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前往墨西哥接回滞留的中国旅客。 5月5日,43名墨西哥AM098航班乘客和机组人员、34名在华墨西哥籍人员乘坐墨西哥政府安排的包机离开上海回国。 5月6日16时32分,中国赴墨西哥包机抵达上海浦东机场;世界卫生组织当天确认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有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893例,其中死亡病例31例。 5月7日,香港首例甲型H1N1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正式解除;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发表联合声明重申'吃猪肉或者猪肉制品不会被感染。 5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借助之前在抗击H5N1型禽流感等疫情中积累的经验,全球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应对可能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 5月9日,世卫组织确认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有确诊病例3440例;美围超过墨西哥,成为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加拿大也确认一个死亡病例,成为第三个确认死亡病例的国家。 5月10日,中国四川成都发现一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 5月11日,成都疑似患者被确诊感染甲型H1N1流感,成为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英国新确诊10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古巴确认该国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 5月12日,中国山东报告一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芬兰首次确认两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泰国确诊2名甲型H1N1流感病例,成为东南亚首个确认流感疫情的国家;世卫组织通报,全球已经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升至5251例,其中61例死亡,确诊病例及死亡人数均比前一天有所增加,疫情已扩散至34个国家和地区。 5月13日,山东疑似患者被确诊,成为我国内地第二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中国香港再次确诊一例甲型H1N1流感个案;英国卫生部新确诊3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 明16日,北京市报告一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印度出现首例个案。 明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探望北京确诊患者和医护人员;四川患者包某于当日16时30分痊愈出院;全球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继续增加。 中国大陆确诊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 2009年5月10日夜,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渐渐睡去,初夏时分的柔风拂过中国的每一寸土地,连空气也变得有几分慵懒。万籁俱寂的夜晚,只有草丛中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轻轻地呼唤着黎明的到来。 城市里,霓虹灯仍在闪烁,但街道上已不再像白天似的,一派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乡村则像是沉睡的婴儿,偶尔有几声呓语,却仍旧睡得香甜。 然而,北京市宣武区南纬路27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却弥漫着大战在即的紧张气氛。病毒所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准备,他们有的在打电话,并迅速地在纸上记录着什么;有的在翻阅手中的文件,并不时地与身边的同事进行着简短的交流;有的在安置着身边的测试仪器;还有的不时地调整一下自己的口罩和手套。虽然忙碌,却井然有序,他们的表情都有些凝重,还有几分隐隐的忧虑。 零点的钟声突然响起,有人轻声说:“12点了。” 所有人都下意识地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表或者手机,然后抬起头,互相对望。 终于,有人走进来,朝着大家微微点了点头,他们都知道:来自成都的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的咽拭子标本已经被送到了实验室。 与此同时,作为病毒所的平衡实验室,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也开始了紧张的病毒检测工作。 凌晨5点,对该疑似患者咽拭子标本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通过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专家们发现该标本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代表株(A/california/04/2009)同源性为100%,与季节性流感病毒H1H1代表株(A/Brisbane/59/2007)的同源性为79.4%。 自此,中国内地确诊了第一例输入性甲型H1N1病例。 患者包某,男,汉族,30岁,户籍地址在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桂湖街180-9-17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专业学生,正攻读博士学位。 5月7日,他由美国圣路易斯经圣保罗到日本东京。 5月8日,他从东京乘NW029航班出发,并于次日凌晨1时30分抵达首都国际机场。入境检疫时他体温低于37℃,未反映个人=有不适的症状。 5月9日10时50分,他乘3U8882航班从北京起飞,当天13时17分抵达成都。 在3U8882航班上,他已经感觉身体不适,伴有咽痛、咳嗽、鼻塞和少量流涕等症状。在成都下飞机后,他自觉发热,便打了一辆车直奔四川省人民医院。 到达省人民医院之后,院方立即对该患者采取了隔离措施。 5月10日上午,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两次复核检测,结果均显示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弱阳性。四川省卫生厅组织省内专家组进行会诊,按照《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初步诊断该患者为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 5月10日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军事医学科学院接到疑似患者咽拭子标本,连夜开展实验室检测。 5月11日早晨,根据检测结果,该患者被确诊感染甲型H1N1流感。 而此时,曾在5月8日和5月9日分别乘坐NW029航班和3U8882航班的383人已经散布到了全国21个省市。 四川行动,全国行动,卫生部召开紧急会议,积极部署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应对措施。形势的变化意味着战术也应做出调整,当流感疫情出现之后,前哨战将逐渐转变为阵地战。 P3-7 2009年春。北京。 今年的春天来得迅猛而缓慢。尽管杨柳抽絮共飞舞的时节较往年更早,但整个京城难觅“柳絮池塘淡淡风”。积极应对横扫全球国际金融风暴的中国,正沉浸在对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难中逝去生命的缅怀、悲奠之中。 然而这个早春,另一场灾难性危机在悄悄潜伏后突然爆发,并在全球较大范围内传播。这就是甲型H1N1流感。 墨西哥时间4月23日,墨西哥政府拉响了流感疫情警报。随即,关于甲型H1N1流感来袭的报道迅速占据世界各大媒体头条,成为土要焦点话题。 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5月10曰,中国大陆确诊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患者。 全球上空笼罩起流感疫情灾难的阴霾。 疫区不断扩大,确诊病例不断上升,病毒不断肆虐蔓延,疫情形势日趋严峻。中国最高决策层第一时间将甲型H1N1流感的防范工作列入最高议事日程。在中国尚未发现疫情的4月2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就防控流感疫情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及时研究部署预防控制工作…… 一时间,人们对大洋彼岸流感疫情的传播、发展极为关注,“甲型H1N1流感”成为人们交淡的关键词。作为一名出版人,我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快速、全面、实时地公开信息,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疫情发展变化,了解公共危机事件中我国政府快速、充分、完善的应急预警、处理机制,以及有力、有序、有效的防控部署。 中围外文局具备良好的国际化出版优势,包括驻外机构和图书出版机构。于是,在蔡名照局长的支持下,我与黄友义副局长兼总编辑商议、达成共识后,便立即着手策划《当流感来袭————疫情第一现场目击实录》一书。 此书的编辑工作得到新世界出版社杨雨前社长、张海鸥副总编辑的大力支持。他们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紧急抽调社内优秀编辑,统筹协调,明确分工,工作有序开展。 中国驻墨西哥大使馆工作人员贾宁一女士拨冗为本书的编辑组与中国驻墨两哥桐关媒体取得联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墨西哥记者站首席记者于听怡女士在出色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为本书传回墨西哥方面的疫情最新信息;我局《今日中国》杂志社拉美分社社长吴永恒、副社长曾平、记者程文君三位同志是此次流感疫情的亲历者,在疫情不断蔓延之时,虽身处危城却淡定从容,不断传回一线报道,反复接受编辑组的采访,即便是在回国入境后接受医学观察的日子里,也依然坚持为本书提供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这些优秀的媒体人,牢记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的责任,以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新闻触觉,让我们手捧墨香却如再次经历20多天来的分分秒秒。 在短短十几天里,各方人士远隔重洋,也许彼此并不熟络,却默契合作。他们跨越空间阻隔,克服时差障碍,通过越洋电话、MSN、E-mail等一切可利用的技术手段,彼此沟通、传递各方情况、信息。吴永恒社长、曾平副社长更是在回国解除医学观察后,第一时间来到出版社,讲述亲身经历。年轻的编辑们则每每加班至深夜,将最大的热忱化为最佳的内容和质量,奉献给广大读者。 文章合为时而作。在诸多同仁的努力下,《当流感来袭————疫情第一现场目击实录》终于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囊括亲历者目击实录,还原事件面目,汇集精准信息,真实描写全球疫情发展,提供众多医学专家的防控建议,因此,本书以可读性和实用性承载了一段重要的历史。今天,它是一种记录;不久的将来,它则将成为人类共同应对、战胜公共卫生安全挑战的回望。 在本书成书过程中,曾得到新华社、中国网等媒体同行的大力帮助。此外,书中还精选了许多网友精彩的博文与读者共享。作为本书的策划者,手捧书稿,我忆起这些天倾力以赴的众多同仁,深深为他们的精神和境界所感动。在此,一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2009年5月
|